《潘天寿花鸟画论稿(新版)》讲画史画理,画法画诀,指头画,讲境界、讲传统、讲创新、讲生活,传统功力深厚,画法精到,大处着眼,小中见大,文笔典雅。 《潘天寿花鸟画论稿(新版)》荟萃了潘天寿先生的经典著述,搜集了他大量的精品画作画稿,汇编成册,这次新版增补了大量的花鸟范图,更突出花鸟画相关内容,使全书更加丰富完整,是一本高水准的中国国画类读本。
这是一本教人增长本领、产生乐趣的书。花鸟字画历史悠久,好看易学,但许多爱好者苦于找不到入门书籍。本书作者为初学者着想,在书中从作画工具起讲,从最基础的东西说起,然后循序渐进,逐一道来,详细介绍了点画画法、构字规则等具体要领,并介绍了布局章法及装裱形式等,供广大读者参照。所讲技法,均配有相应图例,生动直观,简要实用。
自1988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王成喜画梅集》至今已再版17次。这一次北京出版社暨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推出其《续集》。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深深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感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朋友们为这本小册子所作的出色工作。 我喜欢梅花,喜欢她愈挫愈奋、坚毅不拔的奋斗精神,喜欢她朴实、俏不争春的品格,喜欢她洁骨不受尘的高洁、雅逸。喜欢她凌风傲霜踏雪来,不尽生机布新香的风骨。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用我手中的画笔,把我心中的花,把我理想中的梅花奉献给大家,但是总觉得很不够,所以我一直在追寻、探索、苦苦学习研究。这本小册子收入的50幅(最后采用60幅)是从我1988年以后的梅花画作中选出来的,就作为17年来我在学习在的一个汇报吧。
宋代的花鸟画,从大幅巨制到宋人小品,不论是学习者还是欣赏者,都会从内心里体会到花鸟画带给人们的视觉美感,宋代花鸟画家对自然物象精妙的体察与理解,对绘画技巧恰到好处的运用,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是花鸟画的黄金时代,千年后的今天,观赏这鲜活灵动的画面,纯熟的、多样的表现技法,令人叹为观止,对于学习花鸟画者来讲,宋代花鸟画更是临摹学习的范本。
本丛书作者分步骤地对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进行了详细、具体、系统地介绍和讲解,所讲授的内容直观、实用、通俗易懂,初学者容易掌握。 本丛书共分《花卉卷》、《翎毛卷》、《山水卷》和《动物卷》四卷。是中国画初学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和老年大学学员不可或缺的教科书。
赏花作诗,吟诗作画,以花入画,囊尽风雅花入锦。 梅、兰、竹、菊很早便被古代文人称为花中“四君子”,成为数百年来中国画反反复复表现的对象。除此“四君子”,牡丹与荷花也常常是花鸟、小品画的常见题材。这些花卉植株的形象,早已成为承载古代文人雅士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的一种艺术符号,于水墨清花间传达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风度与韵味。 本套“丹青锦囊”系列是以专题的形式收录中国绘画史上那些堪称代表性佳作的花卉小品,以梅、兰、竹、菊、荷花、牡丹分成六册,这些历代名作风格多样,线条流畅、生动,笔精墨妙,反映了中国历代书画名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特个性,供有志于了解或研习这类国画经典的读者欣赏品鉴或揣摩临习。对当代花鸟画创作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典范和详实的资料。 在观赏、临习这些画作时,
实用白描画稿原大版系列对于工笔画爱好者是一套非常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丛书,它每册一个主题,此书是与原大版统一配套的一本设色方面的教学书籍,内容为原大白描中的作品,让美术爱好者在临习完白描之后,可以参考此书完成作品的绘制。
鸟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在传统绘画中,鸟又称作“翎毛”,因为在鸟类这个大家中,尽管种类繁多,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周身覆盖着各种各样美丽的羽毛。 鸟类善飞爱动,因此,其形态在不停地变化,对初学者来说,要完全靠到大自然去写生来掌握鸟的飞鸣饮啄姿态是很困难的。 有些初学者在画完一幅花卉画以后,想配上几只鸟,但苦于不知如何着手。为此,我们在本书中选择了一二十种最常入画的鸟,分门别类,收入它们正侧仰俯、飞栖饮啄千姿百态的图例,这些图例可作为学习者反复练习的范围,也可作为画家花鸟画创作时的参考。
中国花鸟画的写实风格以宋徽宗为始,至宋末元初的赵子昂结束。自元以后,写实风渐弱,写意风盛行。写意使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纯粹,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弊病——过于潦草。所以,至今写意画的精品并不多。
一棵悬崖壁间之苍松,身缠数条藤蔓,下临幽涧细泉,有明月冉冉升起,柔和的月光映在松下的石上,一股冷隽幽贞之气直扑人面。 本书是一本国画技法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大量的技法步骤图,由简到难,教授大家松树的画法,同时还有作品欣赏,供读者参考借鉴,从而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与兰花、竹子、菊花并称“花中四君子”。 历朝历代画梅名家更是不胜枚举。早在一千七八百年前的南朝,就有大画家张僧繇画过《咏梅图》;唐末腾昌袩,五代徐熙、黄筌都曾有梅花佳竹名世;宋代画梅名家辈出,徽宗皇帝本人即喜欢画梅,杨无咎曾是一代画梅宗师,所作梅花孤标雅、独具一格;元代王冕有“梅圣”之称;明清画梅大家更是层出不穷。 尽管画家如云,流派纷呈,但归结起来,写意梅花以其画法来分,其本有这么四种风格:一是勾勒着色,二是以色点染、三是以墨点画、四是圈白花头。在本书中,这四种流派的画汾分别予以详细介绍,并附有精彩范围。 画中之梅,多为开花之梅。梅开花时无叶,只有花与枝干两部分。梅以画枝干为最难,本书用了大量篇幅讲解枝干的用笔用墨,基本结构和相互穿插组合。只要
鸡是家禽中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历代画家作画的好题材。鸡有许多品种,但不论外形和羽毛色彩如何不同,鸡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鸡生性爱动,因此,鸡的形态变化较大。即使到生活中去画鸡的速写,准确地捕捉它们的动态也是十分困难的,需要长期观察和大量写生,方能随心所欲地画出鸡的各种动态。为了帮助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即可掌握的运动规律和动态特征,我们在本书中搜集了我国绘画大师及画鸡高手笔下鸡的百多种姿态,按公鸡、母鸡、小鸡分类,正、侧、俯、仰、立、卧、走、跳、饮、啄、斗、叫,应有尽有。学习画鸡,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希望能受到初学者的欢迎。
古代画马多为工笔画,写意画马的出现燕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应该始于近代的徐悲鸿先生。徐悲鸿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在生宣纸上画出了马的准确结构、千姿百态的动势和剽悍神骏的风采。其后,徐悲鸿的学生刘勃舒以及尹瘦石等,也都是当代画马名家。 本书的作者,在吸取了徐悲鸿等前辈写意画马精髓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心得和创新。同时,书中还对马身体的各部位加以明细解析,并介绍了各种姿态马的画法步骤,使读者易于理解、临摹、掌握。应该说,该书是一本十分精彩实用的画马工具书。
《中国画线描:百荷画谱》由金建成编写。此书是中国画线描中百荷画谱、百虎画谱、百花画谱、百禽画谱、百鱼画谱、百兽画谱、百石画谱、百树画谱、《西游记》人物百图的其中一幅,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国画是古老而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学习中国画,并不仅仅是学习观察和表现对象的方法,而首先要掌握它的程式。 本套丛书是为了配合和引导近年来逐渐升温的青少年和老年朋友学习国画的热潮所编写的。书中收录了青少年和老年朋友喜爱的动植物题材,每一对象,皆由善于表现这些题材的实力派画家具体入微地演示刻画对象的步骤,并举一反三,既由该对象引申至与之形态相近的两种其他动植物,又由该对象本身的形体基本结构引申到其不同的动态与姿态表现。书中还配有历史上善于表现此类题材的名家作品的欣赏,力求以有限的篇幅为读者呈现化的信息量。 本分册演示的是表现孔雀的基本技法,并举一反三地介绍了锦鸡和雉鸡的技法。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与花鸟画原是人物画的附属,主要是应用在人物画中作为配景与点缀,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人文观念的更新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山水画、花鸟画也先后独立成料。从此,花鸟画开始大放光彩,历代大家辈出,这一画种因而也成为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而称誉世界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