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名燮,以号行,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世籍苏州,明洪武间,迁居兴化,遂为江苏兴化人。少孤贫,天资奇纵,慷慨啸傲,超越流辈。应科举圣祖康熙秀才,世宗雍正举人、高宗乾隆元年进士,官为山东潍县令。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作画,为 扬州八家 之一。书法以篆隶体参合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称 六分半书 。有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致,自成体貌。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多不乱,少不疏,体貌疏朗,笔力劲峭,自称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藉以寄托其坚韧倔强的品性。本书画集共收录郑板桥书画精品之作400余幅,相当部分为首次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
陈宝如先生于1981年从师莆田籍有名画家许英三先生,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第二分校。2001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首期山水画不错研究班。本书收录陈宝如从艺数十年来创作的国画作品四十余幅,这些作品以巨幅山水为主,场面宏大,笔墨富有新意,描绘具体精细,另附部分花鸟、人物画作,造型生动,情趣黯然,可资读者参考。
勃克林说过,没有对材料的基本理解,我们是材料的奴隶,或者说,跟古代大师及其优良传统比起来就像一些冒险家,正是靠这些传统,一代艺术家才能站立在另一代艺术家的肩上。当然我们学习材料的目的,一是对材料了解,认识和掌握,二是从传统材料中去挖掘、去拓宽,三是把传统材料与当代材料有机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