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书法诸体之中,小楷作品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评为『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一,小楷又为子昂书 』。倪云林亦
本书在广泛占有战国楚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图像、表格加文字的形式,对楚简书法的笔法系统、结构法则、时代风尚、地域特点和书手的个性风格等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进而阐明楚简书风兴盛的原因及其对秦汉隶书和草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楚地巫、道之风盛行,大篆金文解体加速,促使楚简书法在战国五系文字书法中形成了华藻奇诡、浪漫多姿的独特面貌。本书呈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纠正先秦书法局限于铭刻文字而无墨迹的片面认识,同进也将为楚简书法创造性转换提供鲜活的参考范例和学理依据。
回顾60年,得到一个重要的认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对于书法艺术兴衰存亡至关重要。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历史巨变开始,一切以巩固政权、除旧布新为目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锁定在为当下政治服务如何实现工具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达到何等程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书法勉力传承民国时期已趋萎缩的局面,少数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书法家作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从全社会看书法进一步受到冷遇,社会对书法无暇旁顾。今天回顾,或许可以促发另一方面的思考,书法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工具,恰好是它的特点也即优点。书法从本质上说是纯美的,它启示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操,书法无关功利。从这个意义来说,书法不但没有远离社会,而且有益社会。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有封建性的糟粕与民主性的精华,然而两种对立因素并非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非此
一、本書的编排順序,考慮到古文字的因素,按照《中華大字典》的部首排列,參照《中華大字典》的编排順序编排。 二、本書全部文字采用繁體字,故如首文“范”是姓氏之“范”,非模範的“範”字的簡化字,首文“范”、 “範”分列。 三、古人碑帖中的异體字,本書原則上收錄在正體字的首文下,如“游”、“遊”,本書收錄在“游”字首文下。 四、 “己”、 “已”、 “巳三二字字形基本相同,而文義不同,古人書寫時又往往一筆帶過,本書按直觀法分别收錄在“己”、 “已”、 “巳”的首文下。 五、在字義上有區别,然古人在書寫應用中又經常混用的字,如“藉”與“籍”、“間”與“閑”等字,本書亦按直觀法歸類编排。 六、部首“守”, 《中華大字典》作“水”部,筆畫記為四畫,本書照顧到現代人數畫够通常習慣,故
本书在广泛占有战国楚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图像、表格加文字的形式,对楚简书法的笔法系统、结构法则、时代风尚、地域特点和书手的个性风格等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进而阐明楚简书风兴盛的原因及其对秦汉隶书和草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楚地巫、道之风盛行,大篆金文解体加速,促使楚简书法在战国五系文字书法中形成了华藻奇诡、浪漫多姿的独特面貌。本书呈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纠正先秦书法局限于铭刻文字而无墨迹的片面认识,同进也将为楚简书法创造性转换提供鲜活的参考范例和学理依据。
本书是将清朝书法家何绍基的文字分类整理而成的字典。为了收集文字所查找的文献资料多达145种,仅手写的资料就收集了很多。在编辑的初期,我们粗选了四万三千余字,按照各种字头分类。最后,在比较对照了同一资料中类似的字体、笔风之后,选择了秀的部分。 字头的配列原则上按照康熙字典为准则,精挑细选了3830个字头,所举字例更超过两万四千字。 每个词条下面的文字依次收录了其楷书、行书、草书、以及隶书的不同字体,而且每个字体 都明确地标明了出处。至于这些文字的来源,我们都是参照了过去有记载的资料得来的。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我们原则上没有进行改动。但是,对于文字周围有污迹或缺损的地方, 我们也适当加以增补,改动处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 文字的大小,基本上是按照日记、诗句、连句等的原则尺寸。除此之
《赵孟頫文集》是任道斌先生对传世公认的赵氏书画真迹作的梳理,为中国美院教授任道斌辑集点校的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的文集,包括诗词曲赋、碑铭、记、制、赞、序、疏、题跋等所有文体,是目前赵孟頫存世文字的全面汇集。新得碑文、题跋62则,信札67通,并赵氏代管夫人作信札3通,补入其文集中,留存历史之真。所以此书是研究赵孟頫的比较全面详实的文献资料。此外,还补辑了词《巫山一段云》十二首及文《翠寒集序》,原件采自北京图书馆善本室。附录中还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松雪斋集提要》及《赵孟頫系年简编》,以供参考。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使“集字字帖”在当今书法学习过程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些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的集字帖,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乐趣,因此,“集字字帖”广受书法爱好者和教师的欢迎。 我社继出版以楷、隶书体为主的《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辑后,现又推出集行、草、魏碑、汉简等书体的“集字古诗”第二辑共八种。此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
书法是中国的一门传统艺术。为了继承传统,弘扬我国的书法艺术,满足广大读者学习和创作的需要,适应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少的特点,樊中岳先生在多年的书法篆刻创作、文字学研究的实践中,系统整理编写了这套《书法篆刻工具丛书》。 古代称铜为金,金文是指各种青铜器上或铸或刻的铭文。金文系商周古文,年代久远,由于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当代书法篆刻家多有学习、借鉴及应用。我们参照已出版的金文资料,选编了这本金文书法字典。本字典共收录2427字,按照楷书笔画顺序排列,每个字头下显示对应的金文图片。因金文图片出自不同的青铜器,我们在书前将器名分为32组,并在书内每个图片下标注相应的器名序号,以方便读者阅读、学习和考证。可以说,《常用金文书法字典》选字起点高,法度好,艺术性强,非常实用。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五大书体之一,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书体,也是最能体现书写者水平与风格的书体。 草书由于形体与结构所决定,其“书写”与“辨识”自然就相伴而生。草书在长期的形成、发展、延续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别于汉字正写的特别的形体结构,这些约定俗成的书写形式个人是不可随意变更的。因而,要学习草书就必须掌握这些有别于正写的草法。也因为草书的写法中产生了大量的形近字,其间差别甚微,如何辨别这些形近这,也是草书书写者应掌握的一项基本功。试想,如果书写者自己都不知识这些形近字的区别,写出的草书又如何叫他人识得。 《草诀歌》传为王羲之所书,虽未见史料记载,但以书法的角度审视,确具王书风格,其书法水平历有定评。书法界评论其书法清丽俊雅,草法严谨,笔法工巧圆熟,笔势凌厉,虚实相生,抑扬
《泰山金刚经》,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刻于山东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的山谷溪床,是摩崖石刻巨制。石刻文字为鸠摩罗什译《金刚经》部分经文。书人历来未成定论,目前,学界一般被认为是北齐僧人所作。 《泰山金刚经》字径约40厘米至50厘米,介于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期的字体。用笔圆润浑厚,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宽阔,气势雄浑,被尊 大字鼻祖 和 榜书之宗 。《泰山金刚经》产生的原意是传承佛经,加之又是大型摩崖石刻,故而也以书法传达出 空 和 无 的意境。 《泰山金刚经》现存约960余字。本帖剪裱缩印本选自民国拓本(删除部分泐损严重的字),附赠 大千世界 整拓选用的是20世纪90年代拓本。
千字文:历代大书法家喜爱书写的内容。古往今来,唐诗、宋词和一些名人格言、警句是书法创作的基本内容,而《千字文》也是历代书法大家喜爱书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古代的欧阳询、智永、越孟頫、文征明;当代的王蘧常、沈鹏、刘炳森、李铎等都以书家自己见长的书体,全文书写过《千字文》,为中国书坛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艺术宝藏。 《千字文》是一册启蒙识字读物,成书的年代是我国南北朝的梁武帝时期,大约在公元六世纪之初,编撰者为周兴嗣,是河南人。他当时任员外散骑常侍之职,属于文学侍从。 《千字文》的内容被老百姓接受的原因,与书法家的传播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是拓王義之的字,后又有智永在寺庙里大量书写其文,广为传于民间;再就是历代书家也十分重视《千字文》。使得文与书法有机的结合,相互促进
《王羲之尺牍》收入“书圣”王羲之尺牍数种,分别为《姨母帖》《初月贴》《远宦帖》《何如帖》《奉橘贴》《寒切帖》《雨后帖》等。《姨母帖》字迹端庄凝重,古雅质朴。草书《初月帖》运笔流畅飘洒。草书《远宦帖》字体形态秀美。《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书法疏密得宜,结体优美,诚为行书之典范。《寒切帖》用笔筒洁凝练,字迹丰润华美。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雨后帖》,其书法虽有沉雄古雅之气。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生于长安。其父褚亮是南朝陈秘书监褚玠之子,官至尚书殿中侍郎,属当时的名门贵族。唐高宗时,褚遂良被封为河南县公,世人又称他为“褚河南”。他的代表作有《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孟碑》等。 《雁塔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现藏于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此碑分写两块,均为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文中叙述了玄奘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17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其书用笔方圆兼备,并参入隶书舒展的笔法、行书优美的笔势,流利活泼,风采动人。结构正方开张,紧密而有变化。充分展现出全新的楷书笔法和结体,为楷书入门的好范本之一。
《好大王碑》系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为其父亲十九代王好大王立。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大王功绩及当时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外学者所珍视。 其字的体势在楷隶之间,方整纯朴,古拙厚茂,有许多字还保留着秦篆的风格。用笔方圆相间,有凝重古朴、力举千钧之势。字体大小不一,奇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