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 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庐、石尊者等。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氏工篆书,于石鼓文用力*深,其临写的石鼓文用笔遒劲,气息深厚,自出新意,被誉为 石鼓篆书*人 。 石鼓文*著名的拓本为明代安国所藏的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三种北宋拓本,三者以先锋本*古,以中权本存字*多。现以先锋本与吴昌硕七十二岁时为挚友王一亭精临的石鼓文墨迹对照出版。其中,先锋本所缺之字以中权本补充,吴氏未临之字以宋拓本复原后替代。
《曹全碑》刻工精良,虽不免风损,字形轮廓及笔画起讫仍很清晰,原貌可鉴。横密纵疏,字距大于行距,透露出楷承隶变的信息。
抱持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 抄经 或 写经 。本书以印光法师所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此帖为印光法师手书经典中的其中一部,字字规整,笔笔精妙,全篇一气呵成,颇见功力。
抱持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 抄经 或 写经 。本书以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此楷书《金刚经》唐拓本原石于宋代已被毁,现仅见敦煌石窟发现的 唐拓孤本 。其用笔灵巧劲健,干脆利落,节奏明快,极富动感。
《赵孟頫汲黯传》小楷,纸本,朱丝栏,传由元代书家赵孟頫书写。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等著录。书自【反不重邪】起,后缺十二行,由明代书家文徵明补写.明时藏于项元汴家,清同治年间归冯誉骥,后入裴景福壮陶阁。墨迹现存日本。赵孟頫(二一五四-!二三三》字子昂,晚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官至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为元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兼工,其行楷尤为著名,秀丽遒润世称赵体,于后世影响极大。明王世贞评其书云:【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之无敌】。赵孟頫传世书迹真赝相杂,所谓媚俗流滑者皆是伪品。此《汲黯传》瑰丽挺拔,颇具晋唐风韵。文徵明在跋中写道【右赵文敏公所书《史记.汲黯传》。楷法精绝,或疑其轨方峻劲,不类公书。余惟公于古人之书无所不学,尝书欧阳氏八法以教其子,又尝自题
抱持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 抄经 或 写经 。本书以康熙帝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此册《心经》书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月初三,为皇太后千秋节所书。其用笔圆厚沉实,结构严谨端庄,以示虔心。
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王羲之(三〇七-三六五,一作三〇二-三六一),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故世又称王右军,是东晋知名书家,有书圣之誉。擅长楷、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行书,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创出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为后世立法,历代书家几乎无不受其影响。 《集王羲之圣教序》以碑首刻有七佛像,亦称《七佛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序,高宗李治撰记,释怀仁集晋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唐咸亨三年(六七二)十三月刻。石今在陕西西安碑林。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此碑除《序》与《记》外,与太宗答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同刻于石。此碑怀仁费二十余年集成。宋黄伯思云: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其书为院体。由唐吴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