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书法》杂志2019年和2020年合订本是二年二十四期合集,《书法》杂志在书法界具有广泛影响,是书法专业权威期刊,对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合集内容包括古代书法经典、专题研究、名家札记、书法史料、书法篆刻课堂、书坛新闻等丰富内容,古今贯通,欣赏与学习兼适。
《DK·西文书法的艺术》内容:亲爱的广大中国读者,在《DK·西文书法的艺术》中我很荣幸地向你们介绍拥有超过两千年历史的西文书法艺术中一系列的书写体。作为一个西方人,我了解到在中国,书法和书法家是被高度尊重的。我也试图探究,以拉丁文为基础的西文书法和中文书法之间根本性的不同。对于我来说,答案或许可以归结为:在中文书法中,一个字或几个字中蕴藏着的精微手法与笔法,就足以传达出一系列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使用拉丁字母书写时,平衡感源自对于不同字母风格的选择;字母与字母之间相互的关系;单词与单词之间的位置;以及它们在页面中的组合关系。我希望《DK·西文书法的艺术》能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这些西文书法中基本的理念。
《中国书法》是陆维钊的书学著作,本书依据1948年华夏图书出版公司所印行陆维钊《中国书法》以及家藏手稿本整理出版,增配大量图片,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正文部分介绍了书法的基础功用、审美意趣以及五种书体、风格派别;附录收入了由章祖安整理的陆维钊教学纲要、陆维钊的用墨心得、与学生谈话等文章以及陆维钊部分书画作品,展现了陆维钊的艺术面貌以及其发展高等书法教育的指导思想;第三部分为全书图片索引,以便读者查找。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性,综述毛笔、使墨、结构、用笔等基础知识,论及书法艺术的功用性,如修养身心、调节情绪等作用,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是20世纪的书学经典,也是当今书法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附录中的文章与书画作品亦是陆维钊书学思想与
本书在广泛占有战国楚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图像、表格加文字的形式,对楚简书法的笔法系统、结构法则、时代风尚、地域特点和书手的个性风格等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进而阐明楚简书风兴盛的原因及其对秦汉隶书和草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楚地巫、道之风盛行,大篆金文解体加速,促使楚简书法在战国五系文字书法中形成了华藻奇诡、浪漫多姿的独特面貌。本书呈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纠正先秦书法局限于铭刻文字而无墨迹的片面认识,同进也将为楚简书法创造性转换提供鲜活的参考范例和学理依据。
《中国国家画院精品书系:沈鹏捐赠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精品集》为中国国家画院精品书系中的一本,收录了当代书法大家沈鹏大师赠送给中国国家画院精品力作。沈鹏先生一生博览精研,邃于艺术理论,勤于艺术实践,从各种艺术门类中吸取养分,从而融会贯通,形于笔墨,发为吟咏,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从本书所收录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沈鹏先生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其行草书和隶书“刚柔相济,摇曳多姿”,以气势恢宏、点划精到、格调高逸、韵味深长而富有现代感,成为当今书坛代表性的书风典型。
中国的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要研究书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 而今,甲骨文的书法艺术尚属草创期,诸家所书作品虽有工稳古雅之趣,但甲骨文中特有的苍朴古拙与方刚道峭之气,尚未表达出来。作者近年来对甲骨文书法作了一些探索,编成此册,抛砖引玉,以期同仁共进。
《墨花礼赞》是谢云老为自己七十后书法选集的命名。《墨花礼赞》是一位用生命拥抱艺术的书法艺术家朝着悠久辉煌的中华书写文明发出的赞美,《生命礼赞》则是我向艺术家那拥抱艺术的生命状态表达的由衷敬意。
中国文字,首重认认,次重书写。然历观自古迄今各家字体,浩如烟海,即就正,草,篆类言之亦各不同。凡历朝有名书白家,无虑千百人。凡自成一家者、咸人各一阻,如颜,柳、欧、苏、黄,米、董、赵各家之书法,都各有专长,笔緻不同,精神迥里,足以代表其个性。各人之点划与结构,使后世一望而知出于某某人之手笔,斯为中国文字上不可磨灭之精神。
王羲之的珍贵书论《笔势论十二章》,从用笔开始,论及笔势、结字、布白等,内容广泛而系统。遗憾的是原作久已失传,现今无法见到。魏秋芳的满庭芳书艺斋,广泛收集王羲之的传世楷书碑帖墨迹,集腋成裘,集字成篇,创造性地集成了这部,魏秋芳主编的《满庭芳集王羲之笔势论》全文,并编排了与之相对应的白话释文,实为难能可贵。《满庭芳集王羲之笔势论》不仅是初学者的难得教材,对造诣较深的书家也有较高的参考、交流、收藏价值。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本书是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史的专业著作。以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开篇,结合设计学、传播学和美学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与分析,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思维与方法。
《草书通论》是中国书法史上部单体书法系统论著。作者刘延涛先生自20世纪30年代初追随“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编订《标准草书》。在编定《标准草书》的过程中,刘延涛先生积累了大量的历代草书素材,对草书的源流、原理、技法、审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1956年写出了《草书概论》一书,后几经增补于1983年写成《草书通论》。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优选,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古厚淳朴,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 滕西奇编著的《石门颂写法与注译》主要介绍了《石门颂》的用笔,《石门颂》的笔画写法与常见笔病,《石门颂》的结体,《石门颂》的章法等有关内容。
本书在广泛占有战国楚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图像、表格加文字的形式,对楚简书法的笔法系统、结构法则、时代风尚、地域特点和书手的个性风格等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进而阐明楚简书风兴盛的原因及其对秦汉隶书和草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楚地巫、道之风盛行,大篆金文解体加速,促使楚简书法在战国五系文字书法中形成了华藻奇诡、浪漫多姿的独特面貌。本书呈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纠正先秦书法局限于铭刻文字而无墨迹的片面认识,同进也将为楚简书法创造性转换提供鲜活的参考范例和学理依据。
《画沙绪语:书法集评》主要内容有:《四书》李抄本序/王伯敏、“文”“质”相辅写在《楮墨集》前后/沈鹏、读书法/王学仲、学艺相成后生可畏有感于的书法/薛永年、书法品读/杨悦浦、读《楮墨编》随记/陈绶祥、吹尽狂沙始到金关于的书法作品/程大利、骨鲠而有书卷气谈书法特色/陈传席、沿隐至显志以定言读君的书法/林木、“书为心画”读《楮墨编》/刘守安、书法创作之我见/周永健等。
《苏轼/历代名家尺牍精选系列》收录苏轼尺牍墨迹二十帧。分别为:“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东武帖”,“邂逅帖”,“次辩才韵诗帖”,“跋吏部陈公诗帖”,“致于厚宫使正议尺牍”,“致季常”,“北游帖”,“获见帖”,“覆盆帖”,“春中帖”,“人来得贴”,“新岁展庆贴”,“渡海帖”,“治平帖”,“题王诜诗帖”,“李白仙诗卷”,“久留帖”,“令子帖”,“归院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适合不同层次的书家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六朝书法》内含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辩”、六朝写经体--兼及“兰亭论辩”、魏碑体、分析《郑长猷造像记》的刊刻以及北魏龙门造像记的先书后刻问题等五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