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刻工精良,虽不免风损,字形轮廓及笔画起讫仍很清晰,原貌可鉴。横密纵疏,字距大于行距,透露出楷承隶变的信息。
南北朝时期(公元四二〇 五八九),大部分时间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南则宋、齐、梁、陈;北则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因地域、风尚、习俗之异,书亦分南北二派。南派则沿袭二王之风范,长于启牍;北朝之书,以魏为典型,《张猛龙碑》享名盛。《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无撰书人姓名。北魏正光三年(五二二)正月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正书。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阴十二列,列七行,有阴额,第二列二十行,第三列十一行,第四列二十一行,第五列十四行,第六、七列,各二十一行,第八列十行,第九列二行,第十列三行,第十一列四行,第士一列二十二行。额正书阴文『魏鲁君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列为『精品上』,并谓『《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
王羲之(三〇七-三六五,一作三〇二-三六一),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故世又称王右军,是东晋知名书家,有书圣之誉。擅长楷、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行书,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创出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为后世立法,历代书家几乎无不受其影响。 《集王羲之圣教序》以碑首刻有七佛像,亦称《七佛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序,高宗李治撰记,释怀仁集晋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唐咸亨三年(六七二)十三月刻。石今在陕西西安碑林。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此碑除《序》与《记》外,与太宗答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同刻于石。此碑怀仁费二十余年集成。宋黄伯思云: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其书为院体。由唐吴通微
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亦称《汉鲁相请置百石卒史碑》、《孔穌碑》。碑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西。东汉水兴元年(一五三)立。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清方朔跋此碑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韩敕》、《史晨》)为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箬林太史谓雄古;翁方纲谓此碑书法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可师法者,不虚也。』何绍基跋此碑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隶穆之气自在。』《分隶偶成》云:『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 每喜临之。』杨守敬《平碑记》云:『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史惟则、梁昇卿诸人未民秀不从此出,或以比《礼器》,则过誉矣。』原石文内『瑛』字凡三见
柳公权生于唐大历十三年(七七八),卒于唐咸通六年(八六五)。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生平留心经术,尤精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子》等。元和初年二十九岁时即擢进士第,至文宗时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并经常与文宗讨论书法。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又遍阅当代笔法,增损取舍,而自成一家。他曾学颜真卿的楷书,但他将颜字丰肥的笔画改变成清劲挺拔的笔画,正如苏轼所谓: 柳少师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品,全称《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裴休撰,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字。唐会昌元年(八四一)十二月立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该碑书刻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
《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一八六),地处山东东平州学(今山东东平县)。明代出土。因出土时间较晚,故保存完好,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此碑乃张迁故里韦荫等为表扬张迁的功勋而刻立,碑文记载了张迁政绩和对张迁的追念。碑身高九尺五寸,宽三尺二寸,共十五行,满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此碑用笔以方笔为主,在诸汉碑中别具一格。其结体也是以方正为主,笔势内敛,笔力沉着。体势古拙而富有奇趣。碑额十二字,屈曲填满,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似汉印缪篆不多见。此碑风貌开楷书先河,后人多有评述,康有为评此碑: 《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 清杨守敬评: 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
欧阳询(五五七-六四一),唐代书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太子率更令,封渤海男。幼孤,陈中书令江总收养人,教以书记,聪悟绝人,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尤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烦齐名,影响深远。 《九成宫碑》全称《九成宫醴泉铭》,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六年(六三二)四月刻。在陕西麟游县。正书。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碑左侧刻有宋元丰间(一○七八-一○八五)各家题字;右侧刻有宋绍圣问(一○九四-一○九八)及明正德问(一五○六-一五二一)、嘉靖间(一五三一-一五六六)各家题名。此碑书法法度森严、浑穆高简,无丝毫媚态,险劲而出以平淡,为欧阳询代表作。明赵崡《石墨镌华》推此为正书一。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的《欧阳询九成宫碑/中
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为黄庭坚行书代表作,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八),字登善,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文史,精鉴赏,尤工楷法。史载贞观初,太宗出内府金帛,征求二王遗墨,世人进献甚多,但其中真伪杂陈,褚为之鉴定,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至贞观中官至谏议大夫,累迁黄门侍郎之职。及太宗崩,高宗即位,褚又迁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故世又称 褚河南 。褚遂良书早年学虞世南,后则归于王羲之,楷书自成家法,点画遒劲瘦铄,结字清远萧散,微杂隶意,古雅绝俗。在西安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塔门东、西龛各立一石,皆为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东龛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正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三字,文左行,额隶书八字;西龛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高宗李治为太子时所撰文,正书,二十行,行四十字,文右行,额篆书八字。《记》字比《序》字稍
赵孟頫(一二五男~一三二二),字子昂,晚号松雪道人,元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官至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为元一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兼工,秀丽道润,世称 赵体 ,于后世影响极大。明王世贞评其书云:一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之无敌。 《妙严寺记》全称《湖州妙严寺记》,楷书,纸本。纵三十五点三厘米,横三百六十二点八厘米,《式古堂书画汇考》等著录。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此帖约书于至大二、三年间,即二二○九至二三○年间,赵孟頫当时应是五十六七岁。此帖为赵孟頫盛年之作,亦是其楷书代表作,其书法结体端庄秀丽,行笔流利雅畅、点画精妙圆润,于庄严规整中见潇洒俊逸,具有极高艺术水平。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的《中国书法宝库:赵孟頫妙严寺记》是楷书学习的好范本之一。
为了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及学生学习书法,进行原碑帖临摹的需要,墨点字帖特编写了这套字帖——《传世碑帖精选》。本套传世碑帖精选》从帖所选碑帖参考了 发文规定的中小学生必学碑帖品种,及结合成人书法爱好者的需求,遵循 限度还原碑帖原貌的原则,还将原碑帖中的干扰杂色进行弱化处理,让原碑例字得到凸显,对个别法帖采用放大拼接处理,方便读者仔细观察字形字貌,另增加释文说明,以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本套丛书汇集了历代名碑名帖,选用 版本,全部彩色呈现,高清还原传世碑帖的原貌,每本对应释文注解,对于个别碑帖采用放大拼接处理, 便于读者临摹研习。整套丛书采取低定价,精编印,是书法临习及欣赏的 法帖。由墨点字帖主编的《王宠小楷(彩色本)/传世碑帖精选》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为了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及学生学习书法,进行原碑帖临摹的需要,墨点字帖特编写了这套字帖——《传世碑帖精选》。本套传世碑帖精选》从帖所选碑帖参考了 发文规定的中小学生必学碑帖品种,及结合成人书法爱好者的需求,遵循 限度还原碑帖原貌的原则,还将原碑帖中的干扰杂色进行弱化处理,让原碑例字得到凸显,对个别法帖采用放大拼接处理,方便读者仔细观察字形字貌,另增加释文说明,以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本套丛书汇集了历代名碑名帖,选用 版本,全部彩色呈现,高清还原传世碑帖的原貌,每本对应释文注解,对于个别碑帖采用放大拼接处理, 便于读者临摹研习。整套丛书采取低定价,精编印,是书法临习及欣赏的 法帖。由墨点字帖主编的《王羲 献之尺牍(彩色本)/传世碑帖精选》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国亡被掳受折磨而死。赵佶能书善画,精于鉴别,是一位大艺术家。其楷书“瘦金体”,为后世所重。《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碑文共十六行,满行四十字,正文共三百六十六字。此碑为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年)以瘦金书写成,意在向天下阐明以道教治国的思想。先令汴京神霄宫刻碑,以该碑拓本颁赐天下,摹勒上石。现存于福建莆田三清殿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即是根据颁行的拓本摹刻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楷书中带有行书笔意,结字内紧外驰,细长欹侧,用笔爽利自然,布局疏稀而和谐,显得秀媚、静穆。此碑与宋徽宗其他手迹相比,略显丰腴,波磔神韵,跃然眼底。
《近距离临摹字卡》精选碑帖中最基础、拥有有代表性的法帖,分为楷书和行书。字卡为条状,以大字单行形式呈现,方便书写者近距离临摹,达到“离得近,临得准”的效果;甄选精拓善本,范字清晰,随附简体释文,易于理
中國的名山有所謂“五嶽”之說,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其中東嶽泰山具有五嶽獨尊的崇高地位。泰山這一崇高地位的獲得,固然離不開它雄奇高大的景觀形象,但主要的還是因爲泰山歷來是帝王們舉行封禪和祭祀活動的大山。 封禪,封爲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之頂築圓壇以祭天),禪爲祭地(多指天子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祭地),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爲祭祀天地而舉行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而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封禪和朝拜泰山的歷代帝王,從秦始皇到清高宗,共有十二位之多。他們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記功,從而大大提高了泰山的知名度。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帝國統一後,“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彊,威服海內”。其在東巡期間,爲彰顯自己的統一事業
为了方便读者进行集字创作,本社继“中国古诗集字字帖系列”之后,又推出了这套“中国古文集字字帖系列”,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创作资源,引导读者进一步地叩开书法创作之门。本系列依然选取《史晨碑》、《智永正文五千字文》,《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等经典碑帖作为集字的范本,并选用陶渊明、柳宗元、范仲淹等历代文豪所作的脍炙人口的古文作为集字的内容。篇幅由短至篇排列,使读者循序渐进地书写。 《颜体集字古文》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碑刻原版中现在的范字进行黑白翻转、适度放大和局部修整;二是对原帖中没有的范字合理组合拼集,尽可能达到原碑帖的法度和韵味。同时在每本字帖的开始,分别列举了各篇古文和书写形制和章法,以供读者参考。
墨点字帖主编的《草诀百韵歌(彩色本)/传世碑帖精选》并非韩道亨 ,明人杨慎《升庵外集》卷记载:“《草诀百韵歌》乃宋人编成,以示初学,托名王羲之。”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中已见《草诀百韵歌》一文,可见至少在宋代《草诀百韵歌》便已流行于世。 流传至今的《草诀百韵歌》除韩道亨本外,还有托名米芾集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刻帖,此外还有《后韵草诀歌》《草诀续韵歌》等。这些不同版本除了均采用五言一句的俳律韵文和采用草书与楷书对照的形式外,内容则稍有变化,有的字多,有的字少。 韩道亨《草诀百韵歌》可以作为学习草书的工具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史晨碑》,圓首,有額,額無字,高三十四釐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點五釐米,寬八十五釐米,厚二十三點五釐米。該碑一直保存在山東曲阜孔廟,一九七八年由同文門下移入東廡,一九九八年移入漢魏碑刻陳列館。 《史晨碑》兩面刻。碑陽名《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又稱《史晨前碑》,刻於東漢靈帝建寧二年(一六九年)三月。前碑文字十七行,滿行三十六字,內容爲魯相史晨、長史李謙請求孔廟依社稷禮、出王家穀、春秋行禮而給尚書的奏章及孔子讚詩。碑陰名 《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又稱《史晨後碑》,刻於東漢靈帝建寧元年(一六八年)四月。後碑文字十四行,前八行三十六字,後六行三十五字,記述史晨到任後祭廟的盛況及維修孔廟、保護孔子遺跡的功績。文後有武周正書題記四行。該碑是研究孔廟沿革及祭祀規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蒙学课本,南朝梁武帝命人拓取王羲之遗迹中一千个不同的字,由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为四言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从隋代开始流行。同时也受到书家的青睐,历代书家多有以《千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面世,书体与风格各异,精彩纷口王,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也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 这部墨点字帖主编的《邓石如篆书千字文(彩色本)/传世碑帖精选》,准确地表现了邓氏篆书的风貌,用笔准确,体态平和,十分适于初学篆书者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