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篆刻爱好者来说,刻印面重要,边款也不可偏废。手边备一本专门讲授边款刻法的教程无疑会起到增益作用。本书是一本专门针对篆刻艺术边款创作的实用教材,内容涉及边款流变、边款刀法、边款章法与风格、边款方向及边款语言等各个方面,脉络清晰,图例丰富,特别是对单刀楷书边款的刀法及边款创作技法做了详实的解构,兼具实操性与学理性,对于篆刻爱好者拓宽篆刻审美维度及提高边款创作能力都有积极的帮助。本书内容皆来自作者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可谓实用性与理论性兼具。
本书选取最常用的汉字2000余个,精心考证和校对,并参考相关工具书的部首检字法编排,供广大书法初学和爱好者参考使用。
新华书店正版书籍
邓散木著的这本《篆刻学》是《人美文库》 之一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知识性的内容,介绍了 文字的由来,篆书的演变,印章的种类、流派等。下 编为技法性的内容,包括篆体字的书法,印章的章法 、刀法、印石材料的分类以及其他辅材料和工具。
按《康熙字典》的部首检字法编纂而成,分列“部首索引”和“检字表”。同部首的字按画数多少先后排列。 全书收入楷书繁体字头六千零五十字,按篆体重文计算约三万四千多字。篆体中分裂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甲骨等字体。 本书编写过程中,引用、参照的书籍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印文字征》、《汉印分韵合编》、《简牍帛书字典》、《战国楚简文字编》、《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古陶字汇》、《古文字类编》、《金文编》、《甲骨文编》、《清人篆隶字汇》、《中国篆刻大字典》等。某些字头,在诸种篆体工具书中未邮的,我们或采用了民间久已流传、约定俗成的习惯写法,或根据“六书”的原则,适当地使用了偏旁部首拼凑组合的办法,将它们收录在书中,并用符号“○”标出,以供参考。
本書收錄自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六世紀》璽印,計封泥二十六件,官印五百六十四方,私印、肖形印六百六十一方,依時代、國别進行排列,其中官印按官位大小排列,私印按樣式、形式等考慮依姓字部首排列,選用各種印譜中鈐印精良者為範本,按原大影印,全面展示出秦漢印的風格特徵,是書法篆刻愛好者較佳的學習範本。
《急就章》又名《急就篇》,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洋洋大观,无一字重复,为童蒙识字之书,文词雅奥,历来为书家所重。传说系三国时吴国的皇象(或日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章草首书,后世如西晋索靖、元代的邓文原、赵孟(兆页),明代的宋克以及现代的高二适、王蘧常等,皆以书章草《急就章》而名。 皇象,字体明,广陵江都人。官至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绘画、严武的围棋等并称“八绝”。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唐张怀瓘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可见他创造了“相众而形一”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吴颐人先生是上海书画篆刻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多年来潜心书画篆刻,佳作迭出。吴先生还勤于笔耕,已出版著作二十余种。 《篆刻五十讲(增订本)》是吴先生的处女作,初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后数次改版,累计印数超过十余万册。 《篆刻五十讲(增订本)》前26讲介绍印史,后24讲品析大家,收录示范古印千余方,由习作试刀到独立创作,以雅洁的行文、层层剥笋的手法,引导初学者步入艺术堂奥。兼具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资料性,是公认的刻印引路好书之一。
本书撰有总序,以明白书之编撰宗旨;有专论,以研究各卷所涉印章的学术、艺术问题;其中部分卷有年表,以提供各卷所收印章、印人、印事的研究素材;有印人传,以提供流派印人的生平、时代背景材料、著述等资料,以便读者对印人有更多的了解。本书是该系列中的一册,分为凡例、图版。
李逸之又名李爻,字易之,斋名泥涤居。生于新疆拜城克孜尔。祖籍山东金乡,九十年代至今长期游历于西部高原山区考察早期佛寺遗址。首次发现佛教遗址数处并抢救和公布西藏西部早期泥质佛像三百余种,现居江苏常州,主要从事西部佛教造像研究和书法篆刻创作。 《李逸之篆刻选》收录了其创作的篆刻作品。
左宗棠与曾国藩同为湘军的核心人物,作为曾国藩的门生,左宗棠在1862年庐州战役后收到曾国藩的信札,给他回了这封信。在信中,左宗棠一方面对曾国藩取得庐州战役的胜利在围剿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意义表示出清醒的认识,同时又对此后应注意建立稳固据点、小心谨慎等问题,提出了切实而坦率的建议。这一手札,不仅对於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对清史及左宗棠等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篆刻艺术是同书法艺术同样类型的文字的艺术,它是我国文化积淀的结晶。本书通过器材篇、印文篇、章法篇、刻法篇、款识篇、欣赏篇六个篇章,全面而具体地展示了篆刻艺术的历史演变轨迹以及创作技法,且在介绍过程中均附有名家的作品的图示,让你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受到的熏陶。可以说该书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介绍篆刻艺术的著作。
《甲骨文篆刻学》较为翔实地介绍了各类甲骨文篆刻用具、各类甲骨文印作范本、各类甲骨篆刻学习方法以及各阶段学习应注意的问题,纠正了人们对甲骨文篆刻艺术的一些片面理解,特别是以正误对照的形式指明了在学习甲骨文篆刻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也是对读者最有价值的。《甲骨文篆刻学》从甲骨文篆刻的基本知识、技法、布局及创作与鉴赏入手,以章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学习甲骨文篆刻的全过程,使初学者少走弯路,有益于有篆刻基础的朋友提高修养,很快地进入甲骨文篆刻的艺术境界。
舒文扬所著的《古今百家篆刻名作欣赏》系“古今百家丛书”之一。文人刻印在历史上亦是雅事,自明代文徵明之子文彭(文三桥)始,书画作品上钤上自刻印益盛,印石温润、刀刻后赋以人文精神,这是与历史上汉代之官印截然不同的新面目。西泠印社成立后,印人地位上升,大家辈出。本书采用一文一印之形,读来于印学上颇有教益。
《中国书法名家讲座:篆刻十讲》包括:为玺——古玺、秦印;印之宗汉——汉印;明清风采——明清流派;以篆为宗——篆法等篆刻基本知识十讲。
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以中国独有的汉字为创作对象、以极为抽象的线条为表现手法,其艺术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深邃性,除了体现视觉艺术的一般质感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凸现篆刻家对于篆刻的理解、篆法源流以及刀法运用的综合能力的体现。篆刻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一方没有生命的印材,一经象高一清先生这样高明的印人落刀后,便赋予了生机无限的艺术魅力。印人所注入的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引发欣赏者的共鸣与丰富的遐想……从而形成了“篆外之象”,可谓石不能最可人。正如丰子恺先生所云:“在不满方寸的小空间,布置、经营、用自己的匠心造成一个最理想的无缺的具足的小世界,这是西洋人梦想不到的幽环境”。 其次高一清先生十分重视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但他也非常重视继承传统之后的发展传统。他继承传统是择优而取,发展传
艺文类聚金石书画馆编著的《汉印三百品》收录了汉印三百品,汉印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乖缪、纤巧的习气,历来为篆刻家所重。这本书以本社资深编辑为主要编纂力量,参考了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针对工作特征专门编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汉印指汉至魏、晋时期的印章。文字的点画比秦篆简略、明快、热烈,结构近于现代楷书,形体变秦篆的长形与汉隶的扁形,多呈方形。其中汉“将军印”和“满白文”,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乖缪、纤巧的习气,历来为篆刻家所重。
秦印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内蕴,是一座刚刚开采的矿藏,等待我们更一步的去挖掘。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就秦印的渊源,秦印的临摹学习及以秦印样式如何来创作加以详细论述。该书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以便大家对秦印的临摹学习及创作提供较多的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 篆刻艺术的创作也随着各类艺术的繁荣走进一个新高峰。大量爱好者在初学篆刻时都遵守“印宗秦汉”的古训,但其中绝大多数学的都是汉印,后来又有不少人转学战国古玺。近十几年以汉印模式为创作基调的占了大多数,以战国古玺模式来创作的也有相当比例。但以秦印为创作基调的却不是很多。这主要是人们对秦印的了解不够,一方面人们对秦印的学习范本资料掌握得不多,另方面有关秦印艺术魅力的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丛书,是一套为篆刻爱好者和篆刻专业读者精心准备的参考用书。丛书直面读者需要,将时下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篆刻作品按风格分类,精选8个类别,分别遴选100方典型印例加以赏析。每一方印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丛书,是一套为篆刻爱好者和篆刻专业读者精心准备的参考用书。丛书直面读者需要,将时下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篆刻作品按风格分类,精选8个类别,分别遴选100方典型印例加以赏析。每一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