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书院系列·名碑名帖完全大观:赵孟頫·洛神赋》收录多篇楷书书法作品。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名作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宝库,且代代承启,递嬗演进,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种,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 改革开放30年来,传统书法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书法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古人留下的碑刻法帖名作。而先贤们留下的碑刻法帖大多为长篇的祭文、文论、书札、碑文、铭记等,其内容、形式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且由于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等原因,其中的许多碑帖漫漶或蛀蚀严重,碑帖上有些字已很难辨识。再则许多传世书迹字径很小,其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异体字、古体字甚至早已废弃不用的字,致使
章革,这一古典草书历经千百年的兴衰,在当今书坛再度兴起,显示了其内在无穷的艺术魅力。虽如此,今人对章草的认识仍有一种模糊和隔膜之感。军旅书家秦阳积多年在章草书学上的研究和创作实践,沿着汉字书体的演进轨迹,以历代经典章草书家及其作品为主线,对上自秦汉、下至现代的章草进行了深入地溯源探变,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章草书的本体特质,还以史料为据对每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审美对章草一体的兴衰与风格流变所产生的影响作了阐述,并对当代章草创作也作了理性分析和思考,其中不乏独到之见,颇具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章草寻绎:历代章草书法家及其作品略述》图文并茂,既是章草书史的人物志,又是章草流变的线路图,也是历代章草的精品集。出版此书旨在为时下章草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份参考,期望读者喜欢、
本书分文字、图片两部分。文字分张大千、 张善子研究及大风堂90年回顾性研究(附“文献辑存”)约20万字,研究面广阔,具有特色和深度,为大陆靠前本专著。图片分老照片与作品照片,计约300 张,为记录大风堂90年历程的经典与张大千、张善子及其弟子的传世(精粹)之作,与学术研究形成互补,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阅读性(老照片与作品)、范本意义 (作品)。
楷书按字形大小分为人楷、申楷、小楷。小楷形成于魏晋,锺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王義之《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等,均是早期的小楷名作。隋唐时期,在“尚法”风气影响之下,小楷有了进一步发展,隋代无名氏《董美人墓志》、唐代锺绍京《灵飞经》以及《唐人书妙法莲华经》等,是这一时期杰出的小楷作品。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要求士子能写出工整秀丽的蝇头小楷,擅长小楷的书家日益增多。其中,元代赵孟頫和明代宋克、祝允明、文徵明、王宠、董其昌等均颇有建树,留下了很多精妙的小楷作品。 小楷以其买用性和秀丽、典雅的格调,成为书法艺术园地申的一朵奇葩。在古代,小楷不仅用于科举考试、书写公文信札、抄录诗文等多种实用场合,而且用于书写长卷、扇面、册页等书
章革,这一古典草书历经千百年的兴衰,在当今书坛再度兴起,显示了其内在无穷的艺术魅力。虽如此,今人对章草的认识仍有一种模糊和隔膜之感。军旅书家秦阳积多年在章草书学上的研究和创作实践,沿着汉字书体的演进轨迹,以历代经典章草书家及其作品为主线,对上自秦汉、下至现代的章草进行了深入地溯源探变,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章草书的本体特质,还以史料为据对每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审美对章草一体的兴衰与风格流变所产生的影响作了阐述,并对当代章草创作也作了理性分析和思考,其中不乏独到之见,颇具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章草寻绎:历代章草书法家及其作品略述》图文并茂,既是章草书史的人物志,又是章草流变的线路图,也是历代章草的精品集。出版此书旨在为时下章草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份参考,期望读者喜欢、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因碑前刻有7尊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三绝碑》、《千王碑》等。唐朝玄奘自贞观三年(629)到印度取经,历时17载,杖策孤征,行程5万里,游历西域十六国,取得大乘真经回归中土;到长安后,翻译经、律、论三藏要经共657部。为表彰其事,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李世民亲笔御题《三藏圣教序》。翌年,皇太子李治根据唐太宗的序题写《述三藏圣教序记》。《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收刻了唐太宗序文、皇太子李治记文、唐太宗答敕、皇太子李治答笺及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内容,由弘福寺和尚怀仁集右军墨迹钩摹,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刻。
怀仁,唐代书法家,僧人。他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怀仁书学深厚,集字严谨,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是众多集王羲之书法碑刻中成功、有影响的一帖,它保留王字原貌,是历代临书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