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收李建中、石延年、唐询、苏舜元、陆经、沈辽、朱长文七人年谱;下篇收专题五篇,前三篇论周越,一篇论沈辽,一篇论新见明代横野洲草堂抄本《墨池编》。作者视野广阔,引述博瞻,条例清晰,考论有据,颇能准确展示有关对象的家世、生平、交游和书艺特色。而其辐射所及,又非宋代书家、书艺一隅,对当时的文学、历史都有所厘清,故具艺术、历史双重价值。
《中国历代百部经典书法:伯远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行书纸本,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启功藏清人楹联集韵(普及本)》是由著名书法家房弘毅编,内容选取了启功先生收藏的清代常麟创作的《楹联集韵》二卷,并使用卢中南先生瘦硬精致的欧体小楷字库排版。《启功藏清人楹联集韵(普及本)》一改古书的行文格式,重新编排,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注印刷体释文,方便读者识读和临习。
编者从历代最有名,代表性的丛帖《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宝晋斋法帖》《大观帖》《群玉堂帖》《绛帖》《忠义堂帖》《郁孤台法帖》《三希堂法帖》等中精选出最有名望的书法大师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名家的法帖。原色精印,装帧典雅,释文,是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的经典范本。
位于苏州市观前街的玄妙观,创建于西晋,初名「真庆道院」,唐代更名为「开元观」,宋代更名为「天庆观」,元代更名为「玄妙观」。元代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年),由严焕文等诸多仁人名士尽心竭力,重修了玄妙观的三清殿。十余年后,由牟蝎撰文,赵孟頫篆额书写「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赵氏书写此记,时年五十岁,正值盛年时期。赵氏还曾书写出「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这两件姊妹篇均摹刻上石,立于玄妙观内。此件真迹,曾由清内府收藏,后流入欧洲。《碑帖珍品临摹本:赵孟頫书三清殿记》将其放大印出,供读者临帖。
本画册是精选沈周脍炙人口、市面罕见的经典山水作品,为求再现完整原作风貌,拼接成巨幅条幅,让读者更清晰地领略沈周绘画艺术的精妙。画册中图片精美,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填补了沈周市面高清绘画作品的空白。
《中国书法全集》是2005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刘正成主编。 该书所收书法作品上迄商周,下迄当代,总计一百卷。 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书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着、附录、补遗四编。 本册为《中国书法全集(24孙过庭张旭怀素)(精) 》,主要内容包括书家画像、原色法帖或原色作品选页、书家评传和专论、作品图版、作品考释、书家书论选注、书家年表、书家行踪示意图、主要引用参考书目、图版目录。
《中国书法全集》是2005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刘正成主编。 该书所收书法作品上迄商周,下迄当代,总计一百卷。 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书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着、附录、补遗四编。 本册为《中国书法全集(24孙过庭张旭怀素)(精) 》,主要内容包括书家画像、原色法帖或原色作品选页、书家评传和专论、作品图版、作品考释、书家书论选注、书家年表、书家行踪示意图、主要引用参考书目、图版目录。
本画册是精选沈周脍炙人口、市面罕见的经典山水作品,为求再现完整原作风貌,拼接成巨幅条幅,让读者更清晰地领略沈周绘画艺术的精妙。画册中图片精美,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填补了沈周市面高清绘画作品的空白。
《中国历代百部经典书法:伯远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行书纸本,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