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三迹》是“日本书法经典名帖”中的一册,主要收入了日本古代书法家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等人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流畅优美,充分显示了书法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书法造诣。该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作品,不助于人们对古代日本书法的特色有一个了解,同时亦可作为临帖使用。
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继承前人结构规律充实发展而成的。本次编印之新书与原书的主要不同是:一、增加释译。每类满城风雨则之后增加了百字以内的白话释译。释译包括解释该法原意;注明选 错、写错之例字,对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及读音;指出和改正黄氏错讹,增加了各类字的书写指导。二、增加了大楷例字。为提高本书的临摹功能,增加了由书法家房弘毅书写的欧体大楷例字。字径为七厘米,以反白印刷,呈显碑拓效果。三、增加欧阳询例字。在保留黄氏原有例字的同时,还增加了从区阳询书法中选取的例字,便于读者临摹、参考。在集字时,尽量选用欧阳询楷书,缺字者以相近之字替代,或以其他古人楷书补充
书法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书法家灿若群星,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流传千古。 小楷作为楷书的一种,始于汉末三国魏晋之际。在印刷文字还不方便的时代,通行的正式郑重文书都需要以小楷书写。自隋唐以来,直至清代,都把小楷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若不及格必将名落孙山,因而,小楷书法自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由于小楷通行年代已久,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长于小楷的书法名家,以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小楷作品,如魏国钟繇书《宣示表》,东晋王羲之书《乐毅论》、《黄庭经》,唐代钟绍京书《灵飞经》,元代赵孟頻书《汲黯传》、《道德经》,以及明代文征明书《真赏斋铭有叙》,王宠书《圣主得贤臣颂》,祝允明书《醉翁亭记》、《前后出师表
本书分为四言对联、五言对联、六言对联、七言对联四部分。收录70多条的对联。本书收录于名碑名帖对联集字帖。本书由汉代书法家张迁所作。字体优美,艺术美感极强。值得广大书法爱好者阅读临摹。
本书采用授课的形式主要讲述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起源、特点、用途、分类、技法、创作、欣赏等人们生活中用印和刻印常常需要了解的知识,文字通俗易懂,图版丰富多样。
杰出的篆刻家往往能在方寸之间表现出的艺术技巧、高度的美学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种丰富的艺术修养,无疑是每一个有志者学习篆刻艺术的人都应该努力汲取的。 这本《印章名作欣赏》,就是试图通过与读者共同欣赏印体的形式,介绍一些印章名作欣赏的基本方法,由源及流地勾勒出自秦汉至明清,直至当代的篆刻艺术发展的初步轮廓。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于青少年初学者“心摩手追”,步入艺术殿堂。 为了实事求是,忠实于艺术,全书对于名家印章分析,严格地以那些古代玺印、历史上已有定评和已经辞世的艺术家所留下的铭心杰作为介绍对象,这就避免了对某些有较高地位或影响,而其作品却不十分高明的印家作违心之论的种种苦衷,吴君的用心可谓良苦矣!
石开,一九五一年二月生于福州。工篆刻、书法、绘画、诗文。出版有书法篆刻作品集多种。一九九八年迁居北京,现以书法篆刻为职业。
本书由书法家卢中南书写,内容选取了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和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卢先生以婉润端庄的欧体楷书书写,书中还附有释文和注释,方便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和学习。在练字的同时亦可诵读《心经》来修心,感受其理论的博大精深。
《<颜家庙碑>好看的字》中好看的字汇编成书,一字一面,力求在方寸之内尽量展示《颜家庙碑》之美。《颜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是颜真卿为其父亲颜惟贞镌立,撰文并书,唐代篆书名家李阳冰篆额。镌立于唐建中元年(780),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侧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后有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李准重立时的跋文。
“大家墨宝?的字编者从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等名家大师的书作及魏碑、唐楷中,选取造型精美、笔法精到的字,加以独到点评,希望读者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本丛书印制精良,相信这套精巧可爱的口袋书能成为读者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读物。
赵叔孺(1874~1945),原名献忱,初号纫苌,后改号叔孺,晚号二弩老人,斋馆名二弩精舍。浙江鄞县人。赵叔孺是个全才,山水、人物、花卉、骏马无所不精,书法篆刻上也自有面目,宋元圆朱文一路的造诣尤深。著有《二弩精舍印谱》、《汉印分韵补》等。张奕辰选编的《赵叔孺印举》这本印谱精选赵叔孺各时期精品印作百余方,并撰写前言、整理年表,合而结集,以飨读者。
此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东汉元初四年(一一七)刻,篆书,十行,行十五至二十三字不等。碑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二十里封龙山下,清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元氏县令王治岐重新访得,始有拓本行世。 《祀三公山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亦称“缪篆”,体势开张而圆转,气魄雄强而有意趣,线条古朴、厚重,几乎笔笔中锋,转笔处方折明显、转折峭拔,在平直中亦有少数屈曲的笔画,笔力极为雄健。清代金石学家对此碑极为看重,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此刻虽是篆书,乃是由篆入隶之渐,减篆之萦折为隶之径直。”刘熙载《艺概,书概》称:“《祀三公山碑》篆之变也。”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评谓:“乍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邪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
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撰,是汉魏至唐代通用的童蒙识字课本。因首句为“急就奇觚与众异”,故取前二字以名篇。历史上曾有很多书法家书写过《宋克急就章卷》,最著名的是传为三国吴皇象所书者,是公认的章草范本,后世如元代赵孟烦、明代宋克均有临本传世,其中尤以宋克所临者最称精妙。此卷即为宋克于洪武三年(一三七○)所临写,纸本,纵二十点四厘米,横三百四十三点八厘米,一百六十行,两千余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宋克急就章卷》存世有多本,此卷是他四十四岁时的得意之作,虽为临作,但与皇象《宋克急就章卷》的质朴凝重不同,显得潇洒流便。此卷点画瘦劲挺拔,节奏活泼奔放,气息清新典雅,较之赵孟烦、邓文原等书家所写的《宋克急就章卷》更显生动精彩,富有感染力,令人耳目一新。 今以此卷墨迹影印出版,以飨
《集王右军书三藏圣教序》刻于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八日,怀仁集王羲之字,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三十行,行八十五六字不等。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碑内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自唐贞观二十二年(648)起至咸亨三年(672),历时二十五年乃就,故亦称『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又碑首刻七佛像,是碑亦有『七佛圣教序』之称。 此碑在宋以后断裂,未断本均为宋拓。因捶拓日久,字划逐渐浅细,故北宋拓早本字体瘦硬,晚本肥润,南宋拓本渐瘦,以后乃至清初拓本,安体皆瘦弱并有漫漶之处。清乾隆年间,是碑重剜,因刻手极精,字体字口如新,而近拓则又渐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