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书为近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谈艺文论的编选,全书将沙孟海的书法篆刻艺术文献著作、诗文、课稿和书信重新编选汇总,分成书法和篆刻两大章节,书末附沙孟海年表。全书编选严谨,条例清晰,适合书法、篆刻学习者参考研习。
舞台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用技术也比较多。从大的范围来说,剧场的舞台技术、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绘景技术(指绘制布景表面效果)等都可以称作舞台技术,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布景制作技术,此外还包括幕布制作和流动性舞台机械制作技术。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谈舞台技术。一是布景制图,着重研究布景制图的方法和对绘制图样和图线的一些约定。二是幕布,重点研究幕布的具体制作技术。三是布景制作,主要研究布景的基础制作和拆卸、安装以及演出迁换的具体方法。四是舞台临时机械设备及特殊效果,这部分研究舞台临时机械设备的制作方法,专为流动演出使用的,属布景的组成部分。
这本论文集的收辑旨在介绍先驱研究者的学术成果,用以供给今天戏曲研究者必要的参考资料。我们没有做校注和补充的工作,所收的材料,是根据《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本。遗书本有个别的笔误之处,已加以改正;编纂工作做得欠缺或错误的地方,还希望读者们多多指正。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这一次,穿过「云门」,我们选择一本又一本的经典,好回到那个永远青翠的心灵故乡。 白蛇故事 唯美感性的文字,重述《白蛇传》凄美传奇。 白蛇典据 追索白蛇故事的源泉,步入传统文化的堂奥。 白蛇云门 华丽精美的图片,呈现云门舞者的动感舞姿。
澳门称得上是欢乐之城,几个世纪前的教会禁令没能阻止中国戏隆重上演,几十年前的战火硝烟也没能阻止中国人苦中作乐。澳门的戏曲锣鼓,从年头响到岁尾;澳门的戏乐足迹,从澳门半岛延及路环;澳门无处不是演戏场所,从戏院到公园、广场冉到社区娱乐中心、综合性文化中心。在敬老、节庆、青少年艺术教育等活动中,戏曲演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对外民间交流活动中,戏曲团体也是破冰之旅的使者。本书即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澳门戏曲的文化内涵。
《邂逅康铎》一书通过对康铎的回忆、访谈、纪录片脚本,追溯了康铎艺术思想的源头和发展,描述和再现了康铎戏剧创作的过程,包含康铎本人以及媒体对其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研究康铎戏剧艺术的宝贵资料。《邂逅康铎》是一部世界戏剧新经典译丛,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
《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可以用“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和“三个宗旨”进行概括。 “一条主线”即改革开放。“春晚”,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来说,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此,对“春晚”的小品进行解读,需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条主线,因为这是一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两个版块”即上编和下编。上编是对小品以及“春晚”小品的概括性综述。在进行“解读”之前,首先要“了解”,但目前有关小品方面的书籍亦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先做一个整体性介绍。下编是《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的重点部分,将“春晚”的小品归为若干类,分门别类对经典,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这里的分类,以及对“经典”、“代表性”的认识只是一家之言,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标准)
《长生殿》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演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悲喜剧。该剧根据大量民间传说以及前人创作,如《长恨歌》等,深入细腻地描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矛盾斗争,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意识,成为这类题材成就,影响的戏曲作品。它和《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古典戏曲名著。
戏曲这一名称是我国所特有的。一般外国的戏剧,分为歌剧、舞剧、歌舞剧、话剧、哑剧等等,而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戏曲。顾名思义,戏曲是戏与曲的结合,在我国艺术发展的长河,它们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戏曲,其“戏”和“曲”均可追溯到很悠久的年代,他们组合在一起,作为我国戏剧的主要形式,也已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我国戏曲产生以来,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戏曲不仅是我国艺术的宗、而且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虽然人们的艺术趣味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但“林妹妹,宝哥哥”的声音仍不绝于耳。这说明戏曲仍然扎根于人民中并被广泛传唱。 本书是“青少年音乐”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该书介绍了戏曲的基本知识,并选择了一些戏曲唱段供读者赏析。 该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对提高
舞台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用技术也比较多。从大的范围来说,剧场的舞台技术、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绘景技术(指绘制布景表面效果)等都可以称作舞台技术,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布景制作技术,此外还包括幕布制作和流动性舞台机械制作技术。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谈舞台技术。一是布景制图,着重研究布景制图的方法和对绘制图样和图线的一些约定。二是幕布,重点研究幕布的具体制作技术。三是布景制作,主要研究布景的基础制作和拆卸、安装以及演出迁换的具体方法。四是舞台临时机械设备及特殊效果,这部分研究舞台临时机械设备的制作方法,专为流动演出使用的,属布景的组成部分。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群,虽历经千年沧桑,留存至今的700余个洞窟仍然保存了大约近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近4千身彩塑,其中有非常丰富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西夏与宋元时代的舞蹈形象;在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莫高窟7窟)的约5万卷(号)古代写本中,也存有曲谱、舞谱等珍贵的乐舞资料。我们这本小册子,就是希望主要通过敦煌壁画里乐舞形象的介绍与赏析,使广大读者对传承有绪、多姿多彩的敦煌舞蹈有更多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思索。
陈九久居沪上,闲来喜欢画戏。在他看来,戏曲实在是社会的大写意,也是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同时,戏又发生在你我身边,人生无日不在戏中。于是他决定做一个画戏人,把古往今来的连台大戏,一一纳入斗方。 霍不思则是久居京城,喜欢在漫漫长夜里看戏,将亘古的悲喜尽收眼底,然后用别样的情怀写出了一些别样的文字。在她的记忆里,萦绕着那么多斑斓故事和意味绵长的唱词。这些戏,给了她看待世界的美妙角度。 画戏也好,说戏也罢,说到底不过是或者悦纳这庸常人生的小小努力。每一个看戏的人和每一个做戏的人,都会在这里面看到自己。
《舞台打斗技巧》中的所有技巧都是为了帮助演员有步骤地、安全地完成舞台错觉的制造。在掌握这些技巧的过程中不要单纯追求速度。在使用这些技巧时不要即兴发挥。最重要的是,打斗的双方要严格地、丝毫不走样地按照在排练中确定下的动作和节奏进行表演。 除此之外,通过热身练习使身体充分地做好准备是保证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和其他形体活动一样,舞台打斗的热身练习阶段对于防止关节扭伤、肌肉撕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热身练习能增强动觉意识,并能提高和加强注意力集中的能力。积极工作的呼吸系统为大脑提供了充分的、饱含氧气的血液来使其保持高度的清醒和敏捷。在教师严格控制和掌握下的打斗训练课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演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缺少了注意力集中,或者是缺乏对肌体的感知和有效的控制,也有可能对演员的安全
本书章大体介绍了舞台监督应具备的素质,同时,我们也介绍了舞台管理在剧组中的作用,以及舞台监督在其中的地位。我们也介绍了演出的一般制作程序,希望大家在开篇章就能够从正确的角度去认识舞台管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找到培养自己的正确方法。 从第二章开始一直到第九章,我们开始详细讲解舞台监督所领导的舞台管理组是如何工作的。这其中包括:如何组建管理组、如何配合导演选择演员、如何制作舞台提示本、如何召开制作会、如何完成排练期间的工作、如何对忙碌的制作周、如何完成让人紧张的首演、如何整理演出结束后的工作,等等。通过这八章的学习,你可以基本掌握成为一名专业舞台监督的工作方法。
梅兰芳背倚着很大的传统文化,而他的技艺却令人在微小之处琢磨再三,然而看完戏再一寻思,发现京剧及梅兰芳所体现的那大的文化越发厚实悠远。梅兰芳的能戏多于三百出,但每出戏能“卖”的地方只有少数几个点;等你在点上反复寻思,忽然发现梅兰芳几乎无处不在。梅兰芳的处处不太容易琢磨,许多遥远而分支的路上都有其身影;到了他的中晚年,他艺术的特征才逐渐彰显出来,而他一旦走进历史,又在诸多前路上给纷繁的今人以启迪。
戏曲这一名称是我国所特有的。一般外国的戏剧,分为歌剧、舞剧、歌舞剧、话剧、哑剧等等,而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戏曲。顾名思义,戏曲是戏与曲的结合,在我国艺术发展的长河,它们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戏曲,其“戏”和“曲”均可追溯到很悠久的年代,他们组合在一起,作为我国戏剧的主要形式,也已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我国戏曲产生以来,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戏曲不仅是我国艺术的宗、而且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虽然人们的艺术趣味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但“林妹妹,宝哥哥”的声音仍不绝于耳。这说明戏曲仍然扎根于人民中并被广泛传唱。 本书是“青少年音乐”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该书介绍了戏曲的基本知识,并选择了一些戏曲唱段供读者赏析。 该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对提高
《戏剧艺术欣赏》是“艺术与人文修养”丛书中的一本,是一本介绍90余部中西方著名戏剧作品的书籍。全书共分五篇,分别是:话剧、歌剧、舞剧、戏曲、音乐剧。全书大致按时间顺序介绍,每部戏剧作品都由基本信息、剧情介绍和艺术欣赏三部分构成。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是唐满城教授在北京舞蹈学院历届中国古典舞系教学专业授课实践中逐步完善而成的教材。《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宗旨是把身韵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转化为一种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示范和思维上给予学生限度的锻造与启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身韵教学法正是秉承了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理念,最终达到让学生熟悉教材、运用教材和发展教材的目的。
戏馆子,是艺术史不会遗忘的角落。 走进《戏馆子》,来感受不曾感受的感受;然后坐进煌煌当代大戏院,去悟知方曾悟知的悟知。 戏班,却是社会学不可失落的记忆。 参与《戏班》吧——中国戏非歌舞所能概括,更非一个“戏”字所能了得。 国剧者,惟漫远求索不能“要略”,惟要义钻研不得“漫谈”。读一读本《文论》,或可访到成就这位戏曲理论大宗师之堂奥。 本书收进直击戏曲艺术理论的四种文献:《戏馆子》《戏班》《国剧要略》和《国剧漫谈》。其中《戏馆子》的编辑底本是此前向未面世的手写本。 齐如山关于戏曲艺术的真知灼见发掘难穷。他之所以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理论之宗师,《文论》可见一斑。
本书是四卷本《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简缩本。它汇聚近四十年来田野考察、文物考古、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的新发现、新观念、新认识,在著述的思理上、结构上、写作方法上,对传统戏曲史著进行调整、另辟与重构,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阐明了中华戏曲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它在戏剧起源与形成问题上从人类学、形态学角度另辟蹊径与取精用弘,对长期处于潜隐状态的民间宗教性、民俗性戏剧形式与行为进行彰显,对戏曲声腔流变进行综合梳理,对文本进行文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综合分析,这些构成了这部著作的学术底蕴和时代特色。
“传统文化,不管是民间故事、文学经典,或书法美学都是我的眷恋。”——林怀民 云门的舞者很习惯奔波,仿佛舞者的生涯就是一出“流浪者之歌”。 去年的欧洲巡演过程中,老师每天写日记,记录幕后的点点滴滴。 这是次,我们可以窥见云门这个的工作团队及舞者舞台下的真实生活,了解云门舞蹈之所以精彩的原因;并且借由老师的双眼,以一种宽阔的视野看舞,看世界,看云门。读者读到舞,也读到了旅途中的风景。 “希望这本书让大家对于这个‘逐水草而居’的行业,能够多一点认识。” 如果你对表演艺术,以及这个以世界为舞台的人生,有过想象和好奇,那么,就跟林老师,和云门一起,去欧洲流浪。
由于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完全从感觉和印象出发,不经修饰,也不需事先装潢门面,因而有一个特点是诚,即它与我们经常看到的报刊评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完全讲真话,讲实话,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有话则讲,无话则止。我感觉,当我着意要为某戏写一剧评的时候,和写日记来评价一个戏是不一样的前者心态很庄严板正,后者很随和家常,前者像从事一项正式报告,后者像和人聊天,前音板着面孔,后者放下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