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包括徐大椿《乐府传声》、沈宠绥《度曲须知》、王骥德《方诸馆曲律》、魏良辅《曲律》四本,在古人著述的基础上,对原文作尽可能的详尽注释,使昆曲的韦业人士与爱好者,能够以为借鉴。
评剧相对于京剧、梆子腔等剧种而言,是一个年轻的剧种。二十世纪初源于冀东唐山地区的民间曲艺“莲花落”,百年来,历经了多种发展形式,逐步成长为流行于全国的大剧种之一。 本书主要选编了建国以来经过舞台实践,观众比较认可的评剧唱段,其中包括少量近二十年来的创作成果。唱腔以评剧现有的青衣、花旦、老旦、彩旦、老生、小生、花脸、小花脸这八种行当分类编排。本书虽不能涵盖自评剧创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所有院团的经典唱段,但涉及到中国、天津、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几大评剧院、团的经典曲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评剧的传承发展。 此书的出版,不仅可以满足广大评剧爱好者对经典唱段的需要,也将对评剧艺术事业的推广与普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
越剧三大名著《红楼梦》《玉蜻蜓》和《宋弘传奇》由我国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连波教授作曲,是越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尹(桂芳)派”经典传统戏剧目,在中国现代戏曲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越剧三大名著主旋律谱》选编的这三部大戏均由“尹派”传人王君安主演,每个剧目附有剧情简介和演唱提示,可供专业戏曲音乐工作者演出。研究时参考,也适合广大业余越剧爱好者欣赏、学唱时使用。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沪剧唱腔赏析》介绍了沪剧各流派及其发展史,并收入了沪剧名家的精彩唱段(附剧照),以满足沪剧爱好者们赏析的需求。
翻开此书,大家会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人物事件。与一般的戏剧书籍截然不同,此书不是单纯地为戏剧写戏剧,而是写戏剧事件和制造这些戏剧事件的戏剧人,叙说他们在跋涉中的抗争,在逆风中的奋进,写他们的情感和伤痛,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
此书之谱或以已故艺人之传讲,或以史料为依据而描摹之。由于出版要求,本书以学习、赏玩为目的,只收和20幅具有代表性的脸谱谱式,并划分成六个部分。图2-图5为整脸类;图6-图8为三块瓦类;图9-图12为十字门类;图13-图14为六分脸类;图15-图18为碎花脸类;图19-图20为歪脸类。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亦参考了《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ISBN中心1994年10月版)、《枣梆艺术精华》(王宪涛主编,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8年8月版)。书中所用图片除署名提供者或拍摄者外,均由笔者于调研期问所拍摄。
此书之谱或以已故艺人之传讲,或以史料为依据而描摹之。由于出版要求,本书以学习、赏玩为目的,只收和20幅具有代表性的脸谱谱式,并划分成六个部分。图2-图5为整脸类;图6-图8为三块瓦类;图9-图12为十字门类;图13-图14为六分脸类;图15-图18为碎花脸类;图19-图20为歪脸类。
《粤剧金曲精选》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所选之粤曲,尽皆粤剧传统剧目中之金曲,而且配有乐谱。具有“一全、二精、三有谱”三大特色和优点。
本书精选了豫剧广为流传的100首唱段,按照剧目进行了编排。其中既有经典的传统剧目《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新编历史剧目《黛玉葬花》《小郎门外连声请》,也有现代剧目《朝阳沟好地方》《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均为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为了便于专家研究和读者欣赏,各唱段均有相关的演创人员及背景介绍、剧情讲解等,并随书配有光盘,增强视听效果。 本书由专家进行编撰,曲目精当,曲谱规范,适合豫剧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使用。
本书特点是以情取胜,重视用润腔细致地表达感情,她演人、唱情,韵味醇厚,这些长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黄德君主编的《袁雪芬越剧唱腔精选(附光盘早期)》收入了袁雪芬上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已出版唱片的唱段,其中有女子越剧首次出版唱片中的唱段《方玉娘哭塔》和诞生[尺调腔]的《香妃》唱段。书中记载了袁雪芬在那一时期代表剧目的唱段,展现了袁派唱腔艺术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越剧音乐唱腔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今后学习、研究越剧音乐和袁派唱腔艺术的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
翻开此书,大家会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人物事件。与一般的戏剧书籍截然不同,此书不是单纯地为戏剧写戏剧,而是写戏剧事件和制造这些戏剧事件的戏剧人,叙说他们在跋涉中的抗争,在逆风中的奋进,写他们的情感和伤痛,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
此书之谱或以已故艺人之传讲,或以史料为依据而描摹之。由于出版要求,本书以学习、赏玩为目的,只收和20幅具有代表性的脸谱谱式,并划分成六个部分。图2-图5为整脸类;图6-图8为三块瓦类;图9-图12为十字门类;图13-图14为六分脸类;图15-图18为碎花脸类;图19-图20为歪脸类。
河南是戏曲大省,除了豫剧、曲剧、越调等地方戏曲剧种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小剧种,我们一般称之为“稀有剧种”,如大平调、大弦戏、怀梆、宛梆、四平调等。 王朋、杨丽萍主编的《四平调》不仅从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对四平调的艺术层面进行了详尽的搜集、整理和记录,而且从文化层面对四平调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为四平调的保护和有效传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杨飞、李毅民编著的《趣味皮影》讲述精美的中国皮影,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梳理,尽量 弄清皮影戏创作与发展的来龙去脉,盘点历史与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趣味皮影》作为科学普及出版社“趣味收藏”系列丛书之一,得到了科学普 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趣味收藏”丛书主编林轩先生给予了热情指导,书中参考了一些重要的专业文献资料。
杨飞、李毅民编著的《趣味皮影》讲述精美的中国皮影,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梳理,尽量 弄清皮影戏创作与发展的来龙去脉,盘点历史与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趣味皮影》作为科学普及出版社“趣味收藏”系列丛书之一,得到了科学普 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趣味收藏”丛书主编林轩先生给予了热情指导,书中参考了一些重要的专业文献资料。
本书从音乐学和文化学两个学科相交叉的角度研究演唱问题,涵盖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内容,不仅论述歌唱技术本体,而且探讨文化层面的与歌唱发生关联的诸多因素。首次提出字重腔轻、字轻腔重、用气节俭、超级高音与低音、对丹田气的新诠释、昆曲演唱的层次性与完整性、演唱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音色特点等概念。传统昆曲的发声演唱包括音域、音色和音量等都和当时社会群体中的人在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下的行为密切相关。希望对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的建立以及当代声乐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