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的“戏曲流派艺术研究丛书”,曾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至今仍是戏曲从业者及戏曲爱好者案头读物。二十年后,这套丛书又以全新面貌重新问世,相信她能给老读者带来新体验,同时也将吸引、培育一批新的读者。本册为《中国戏曲通论》,介绍了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中国戏曲的人民性、戏曲的艺术形式等内容。
戏剧教育是美育的踅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盼有效途径老一。 戏剧教育具有丰富感知、范导人生、陶冶性情、寓教于乐、培养道德、完善人格等功能。 戏剧教育能增强角色意识,提升语言交流能为、想像力创造力及自我表现能力。 戏剧教育能启发思考,促进才艺发展,培养团队含作精神。 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能对人的个性气质和人生观、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雒力的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戏剧教育是普适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戏剧教育的目标是人格教育,而非才艺培养。 戏剧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戏剧教育促进学生全匿和谐发展,是全人发展的良方,也是学科教学的有效方法。 戏剧是教育改革的理想发展方向。
研究戏剧史很难,研究粤剧史则恐怕更难,资料难求矣。星星点点,不成体系,且有郢书燕说,齐东野语之作,几乎无官方档案、正史政书之记录,因此,要完成一部符合学术规范且言之有据的戏剧史研究著作确非易事。我也读过一两部有关“粤剧历史”研究的著作,其大多为自话自说,极少征引,很难说是严格的学术著作。
《中国戏剧简史》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评介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丰富详尽。全书注重戏曲全史的研究,对中国戏曲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中国戏曲声腔的源流,即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的见解,并且做出详尽的论述;能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注重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和文采的偏颇。
在中国古代,虽然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同被正统文人拒于文学殿堂之外,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但细加辨别,两者的生存处境还是有所不同。20世纪戏曲文献的不断发展、整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体现着百年戏曲研究的整体特色,同时也决定着戏曲研究的基本格局和走向。因此,在戏曲研究建立发展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对这项工作进行认真全面的回顾和检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这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伴随着戏曲研究的过程,对戏曲文献学的归纳和总结也一直在进行中,从郑振铎的《中国戏曲史资料的新损失与新发现》、《记一九三三年间的古籍发现》、《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发现记》到中德均的《十年来中国戏曲小说的发现》,从俞琳的《简述三十年来的戏曲文献资料工作》到吴书荫的《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都是不同
本书是德国已故著名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的著作,从十七世纪初的“世界剧场”时代诞生的莎士比亚戏剧入手,尝试对当时的政治历史事件做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从而审视政治法学中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