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裘盛戎先生创作演出的32出剧目的主要唱腔,并配以伴奏琴谱和相应的剧情介绍与演唱提示,以适合广大裘派传人及爱好者的不同需要。是一册目前较为全面的裘派唱腔及伴奏曲集。 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经把二百年京剧发展史上的唱工花脸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四山”、“四刘”、“李裘讷董”、“金郝王马”、“三奎一裘”,一共是二十位艺术大家,并按照唱工特点分为“宏厚凝重”、“高亮玲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发展到金少山时期开始融合交织,渐次向“悦耳多姿”、“移情多彩”的方向演变。而到了裘盛戎时期,这一变化才最终得以完成,从而不仅形成了的裘派花脸艺术,推演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在整个京剧界的唱工花脸中实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因此,裘盛戎的演唱艺术,可以说终结了20世纪以前所有的京剧花脸声腔艺术
豫剧,这个20世纪中国的地方剧种,其轰轰烈烈的盛景、遍及国中的热潮,曾为不少人所悉见,但它起于 青萍之末 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裔脉、孕胚、诞生、衍变、成长、发展乃至支脉派生、流派纷呈、光耀天下的流程又是什么样子的?诸如多多诱人发问、引人臆测的剧坛趣案,亦便是史家为之苦苦求索、鉴真辨源的命题。这本《豫剧》由马紫晨、卢清丽、冯彬彬、马驰、原淑静编著,将会为您解答上述疑问。
托勒尔与凯泽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双雄。本书开始简单介绍表现主义戏剧的概念,然后分别对两个剧作家的生平及各自剧作进行简单的剧情介绍与分析评论没有剧本的,只有部分台词,并对部分当年演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中国的戏曲从产生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了,它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国际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古老的戏剧文化。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仍然在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的欢乐。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名作欣赏》精选作品的精彩唱段110篇进行赏析,时间跨度从元代直至清代,基本囊括了各个时期的代表剧作,依据的版本为人民
上海木偶剧团继承了中国各类传统木偶的特点,发展了海派木偶艺术。它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木偶艺术在于不局限于表现传统戏曲,而是更多地吸取其他戏剧表演样式,如歌舞、儿童剧等。在表演手段上以杖头木偶为基础,又创造出许多新的木偶品种。代表作《春的畅想》《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在编导演、木偶设计、舞台灯光等各方面对传统木偶艺术都有重大突破,在外木偶艺术节上频频获得艺术奖项。本书对海派木偶戏的历史、现状、传承人、演出技艺、代表作品等作了全面介绍。
今年是徽剧进京200周年,如果以徽剧、汉调、昆腔等在北京相会合而产生京剧这个新的剧种而言的话,那末京剧绵延200年,繁衍出代代群星,创造出无数剧目,它们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在这期间也有不少戏剧家笔耕墨录,把平时所见所闻星星点点记载下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舞台设计是戏剧空间的创造者,空间是舞台设计的对象。 《舞台设计》从物质的剧场、人和动作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视觉图像的构成这三个维度来阐明戏剧空间。 《舞台设计》凝聚了作者胡佐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和心得,引用了大量中外舞台设计者的经验和论述,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舞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的设计技巧与方法等内容。
作者深入梳理了明清时期曲家、传奇作家对曲律的不同认识,分析了明清昆曲作品中曲律的实际遵守情况和当代新编昆剧在曲律运用方面的得失。作者还根据新时期的创作需要和舞台艺术需要,抓住传统曲律对营造艺术美感的本质贡献,制定新的昆曲曲律规则。可以为剧作家创作新编昆剧,在曲调的填写方面提供帮助和参考。
艺术世界是美妙的,它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之后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和提升。21世纪是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艺术教育必须融入新世纪时代的激流,满足人们对艺术及艺术教育的需要与渴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认识到,艺术教育不仅对人的自身发展、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艺术经验更大地丰富人生和焕发出人性中的激情。从古到今,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始终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人的才智得以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心灵得以充分地交流与沟通。艺术对人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艺术不仅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展现人的创造性的才能,而且还能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培养
这本集子所收录的文论,是从作者20多年来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100余篇歌剧论文和评论中挑选出来的。其中有极少部分在作者出版其他个人文集时也收录过。此间作者发表的有关音乐剧的论文和评论,将另编专集出版,本书概不收入。也有少部分篇什,所论兼及歌剧和音乐剧,则按其侧重点不同,或编入本书,或收进音乐剧专集。n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集子反映了一个音乐理论工作者对于歌剧艺术、歌剧事业的忠诚和挚爱,因此可用“理论视野下的歌剧情结”这句话来概括。n 我对歌剧艺术的爱好,是从上音附中开始的。附中离上海歌剧院很近,常常跑到歌剧院小剧场看他们排演《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社长的女儿》、《蝴蝶夫人》、《货郎与小姐》等中外歌剧并为其故事、人物和音乐所深深感染,对歌剧艺术的综合魅力心醉神迷。升入本科之后,
《歌舞厅音像及调音调光技术》通过实物数码照片,系统地介绍歌舞厅音像及调音、调光技术,并阐述有关设备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使用技巧等,包括声学基础、音响技术、音频处理、音/视频技术、KTV歌舞厅及家庭影院、舞台、舞厅灯光技术。为了帮助读者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内容,书后附录中还收集了《音响调音员国家职业标准》和《舞台灯光师职业标准》,以供参考。 《歌舞厅音像及调音调光技术》突出实用性和新颖性,适合从事广播电影电视、歌舞厅、俱乐部、演播室和剧场的音响工作者和影视灯光工作者阅读,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及广大业余爱好者参考,还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和调音调光技术培训班的教材。
昆曲有着六百余年历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世界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昆曲在上海地区的活动业已延绵了五百余年。在昆曲发展史上,上海地区为昆曲的流播与传承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贡献。为此,特编写《水磨传馨 海上昆曲文物述珍》。 《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收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所藏文物文献,以二百余幅图片予以展示。分 云间流芳 、 红氍歌吹 、 昆乱相争 、 淞滨度曲 、 报章戏谭 、 雅声传继 、 兰苑粲英 、 艺林出岫 等八个部分,次第介绍昆曲在上海传播、与老上海文化的融合发展等历程。
中国戏曲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时的文艺观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及两宋是戏曲兴盛前的酝酿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元代,杂剧全面兴起,戏曲理论亦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以曲学为主体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戏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戏曲理论在争鸣声中得到了全面发展。明万历以后,传奇的创作与理论均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的作家与批评家。清初理论家们对前人的理论进一步总结与完善。清中叶以后,花部兴起,戏曲理论出现新的内容,花部与舞台表演成为研究重点。至近代,传统曲论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这本《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以戏曲发展史为基础,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上述各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以突出戏曲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色。
《新昌调腔》以大量篇幅介绍其形成历史,表演特色,经典剧目等,以供戏曲爱好者以及研究家赏读。新昌调腔为我国古老声腔之一,至今保留有宋元老南戏、元杂剧、明清时期传奇剧等剧目。表演、乐队、声腔都独树一帜,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
陈瘦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界、戏剧界的学者和教育家。《陈瘦竹戏剧思想研究》试图从悲剧、喜剧和各个视角勾勒出陈先生戏剧观念和戏剧美学的形态,诠释其对戏剧独特的贡献,对深入认识陈瘦竹先生的戏剧思想具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王国维多年从事戏曲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古典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它大大提升了戏曲在文学中的地位,把他从“托体近卑”的俗文学拉升到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全书共十六章,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徵引历代有关资料,考察中国古典戏曲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描绘出清晰的途径和线索。对戏曲语言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发挥,是中国一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
《绍兴莲花落》是一本普及和传承绍兴莲花落的基础读物。绍兴莲花落大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以绍兴方言演唱,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绍兴莲花落在绍兴、上虞、余姚、慈溪和杭州一带较为流行。其说白唱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音乐唱腔朴实流畅,故事情节生活气息浓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鸣泰先生是湖南省新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剧作家,也是的谷雨戏剧文学社发起入之一。多年来,他勤奋耕耘于戏曲园地中,佳作连篇并被搬上舞台,获得令人可喜的成功和评誉。其中代表作《西行记》(1981)、《李白戏权贵》(1982)、《巧断案》(1983)、《野花情》(1985)四剧,大致反映了他的戏剧创作个性与艺术成长的奋斗历程。 这四个剧作,从表现的生活面看,有中国古代的,也有现实的,还有把西洋生活 转译 为中国生活的;从体裁看,正剧、喜剧、悲剧,他都做过尝试。由此可见,鸣泰先生确有处理不同题材与体裁的能力和功底。尤其像用戏曲的形式去改编莎士比亚剧作和在古典戏剧与传统戏曲中已有定评作品的情况下,再写李白,敢将旧曲翻新声,没有一点勇气和自信心是不行的。当然,除了勇气和自信外,更须有剧作家对生活的独到品察和新的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是从演出的角度,对影戏艺术形态及其特征所作的探讨,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影戏”之名,出于宋代。北宋《事物纪原》一书就载有“影戏”一条。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图说中国戏剧(英文版)》图文并茂的全方位介绍中国戏剧,包括戏曲的起源、戏曲音乐、舞台艺术、戏曲人物、习俗,服装鞋帽、戏曲脸谱等等。通过阅读《图说中国戏剧(英文版)》,能让读者对中国戏剧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能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