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专门为京剧爱好者学唱京剧而编的书,共精选京剧唱腔70段。这些精选唱段,包括老生、青衣、花旦、花脸、老旦、小生六个注重唱腔的主要行当唱腔,并少量选取了久已融人京剧舞台的昆曲剧目的唱腔。这些唱腔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在剧目、行当、声腔、板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可供京剧爱好者学唱京剧使用,亦可供京剧艺术工作者参考。
《京剧入门与鉴赏》就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入门书,从京剧发展史、京剧剧目、京剧行当、京剧音乐、京剧舞台美术、梨园佳话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我国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波涌浪翻,高潮迭起。其中,元杂剧的辉煌、明清传奇的鼎盛、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的五彩缤纷,则分别代表着中国戏剧史上的三个黄金时期。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浩瀚无涯,令人叹为观止。京剧艺苑姹紫嫣红,辉煌灿烂,叫人眼花缭乱。
《音乐剧歌曲集:猫》收录了:宝丽多公司出品的伦敦版演出唱片中的大部分曲目。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对《音乐剧歌曲集:猫》收录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做了一些删节,主要是舞蹈部分和《京巴与伯力克狗》的扩展部分。另外也有一些小的改动与删减,比如开场曲《杰里科猫之歌》。
评书艺术发展到今天,新传播方式与传统传播方式并立,新内容与传统内容并存,保持传统、锐意创新使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地良性发展,在已经拥有亿万支持者的今天,会与时代同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评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说,故事图文搭配巧妙,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作者抓住每一个时代的评书家,条分缕析,如擅说《施公案》的群福庆,擅说《包公案》的王致廉,擅说《封神榜》的张虚白等艺术家,分别介绍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相关的逸闻趣事,为我们全面了解评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评书,就是根据古代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出来,再加以评论,谈古论今,阐述道理。本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评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说,故事图文搭配巧妙,情节生
《戏剧本质新论》是一本研究戏剧艺术本质、探究戏剧文化核心概念与戏剧活动基本框架的专著。书中祭祀活动中的“牺牲”、“献祭”与悲剧中死亡、英雄献身的联系;悲剧文化的时代落差与文化差别;“假定性”对于戏剧活动的“艺术性质”与“存在前提”;艺术创造的逻辑起点;戏剧艺术活动中的“人造型”与“物造型”的区划;媒体特征与艺术特性的判断……这些内容充满了历史思考、文化辨别、价值判断,读起来引人深思,促人联想。
全球华语戏剧经典(赖声川 剧场)首次大陆出版。 这一套剧本集收录的不仅是一部部的剧本,这也是赖声川20多年来在两岸当代剧场中创造独特戏剧文化的完整记录。 关于《暗恋桃花源》:《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该剧1986年在台湾首演,引发观演狂潮。1991年复排巡演,奠定国际声誉。1992年,电影版《暗恋桃花源》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众多奖项。1999年《暗恋桃花源》在台湾第三次复排。2006年,海峡两岸同时推出《暗恋桃花源》20周年纪念演出的不同版本。2007年推出"两岸三地版"。 关于《红色的天空》:透过演员还年轻的身体,诠释人老年老化以及生命末端的种种情境。由8位演员贯穿全剧,其非传统的
中国的戏曲从产生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了,它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国际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古老的戏剧文化。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仍然在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的欢乐。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名作欣赏》精选作品的精彩唱段110篇进行赏析,时间跨度从元代直至清代,基本囊括了各个时期的代表剧作,依据的版本为人民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在艺术、文学、历史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中国戏曲共有三百多个剧种,昆曲是现存戏曲剧种中历史最久、最能体现民族戏剧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剧种”,“昆曲产生和繁盛时期为社会广大阶层所爱好。但在发展中,文人创作的剧本文辞偏雅,演唱中格律较严,因此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接受。但它涵含着较深的文化意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此外,这些剧作“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生动记录”。而且,“中国戏曲自形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都不断进行变革”,“只有在昆曲里才能全面地看到古老的音乐、舞蹈风貌”,“昆曲演出形式优雅、规范,对后起的剧种亦有重要影响”。 那么,昆曲究竟在哪些地
侯宝林是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是极负盛名的表演艺术家,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著有《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被誉为相声界的一代宗师。这本《侯宝林表演相声精品集》由王文章主编,书中收入了《北京话》《戏剧与方言》《夜行记》《空城计》等相声作品。
古代文学研究,对于近代文学的观照,到这里似乎近于尾声,常常是步履匆匆,不了了之;现代文学研究,又乏前瞻后顾,从中寻取承继和发展的必然联系,于是形成了一个薄弱的断裂空间。特别是话剧,也许基于它本身发展的稚弱,对于这种文学样式的孕生流变,演化发展,更少勾沉翔察。袁国兴的这部书稿,以探索者的勇气,承诺了这个重要课题。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实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乃至有拓展,熔铸了自己的见解。整部书稿自然用心于宏阔地把握文化发展的整体能力,但是更加注重在翔实史料的梳理、思辨中寻索历史演进的脚步。细密的观察与踏实的笔墨,给予接受者以信服的力量。
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温州人的传奇,他们和我们到底有何处不同?血液?大脑?遗传?环境?……他们看似简单的财富累加方式,是否蕴藏了诸多的哲学奥秘? 从肩扛背驮走村串户修鞋补碗弹棉花等赚取桶金,到以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服装、编织袋、打火机等销往全世界赚取第二桶金,再到当今火热的炒房、炒煤……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他们善于从旁人漫不经心的事情中挖掘赚钱契机。 本书由作者亲历采访大量的温州一线人物,追本溯源,将温州近30年的创富历程缕分条析,以探求温州模式的本质特征,极具可读性和商业研究价值。
本书分总论、改制篇、特色篇、创新篇、院线篇五大部分,依据中国演出剧场的20个典型案例,图文并茂地对中国演出剧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做了具体而微的详细分析,对于靠前剧场的文化发展事业具有经验总结和得失借鉴的作用。
松阳高腔是单声腔剧种,曾北上杭州,南下福建,东至沿海地区,西到江西、安徽,遍及四省的广大城乡。其历史悠久,曲牌丰富,在我国戏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松阳高腔的唱腔山歌风味浓郁,常以帮腔、甩腔、衬腔等形式演唱,仍保留着里巷歌谣的古老风貌。
《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作者多年来对京剧进行认识、研究的结晶,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他对京剧艺术深深的爱。作者从喜爱京剧,进而研究京剧,主动宣传京剧,其精神可佩。当今振兴京剧正需要像他这样一批埋头干实事的人。 京剧要振兴,必须争取青年观众,而通过宣传,让青年人认识京剧则是关键。石呈祥先生在高校任教多年,对大学生了如指掌。他编写的《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从文化的高度向青年人介绍京剧艺术,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虽为教材而文笔流畅,很适合青年人的口味。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继承与创新:北京人艺的传统与未来》是一部研究北京人艺戏剧的传统与创新的成果之作。作者提出了北京人艺传统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中国戏剧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至今也还在演变的进程中,《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继承与创新:北京人艺的传统与未来》回顾了北京人艺的发展历史,北京人艺传统的形成,北京人艺传统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并展望了人艺未来的发展。
戏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但又是融音乐、舞蹈、绘画、语言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东西方戏剧进程》是一本纵观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的主要戏剧现象的著作,它的内涵包括了东方戏剧和西方戏剧的主要类型,它们从起源一直到今天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们彼此之间产生的互相联系亦即它们之间所发生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它们不同美学品性的比较等。
《越剧入门与鉴赏》介绍了越剧的基本知识。 越剧作为发源于浙江的独特剧种,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主要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绍剧、京剧、昆曲等戏曲乃至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成就了独特艺术风格,被誉为“江南奇葩”。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是从演出的角度,对影戏艺术形态及其特征所作的探讨,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影戏”之名,出于宋代。北宋《事物纪原》一书就载有“影戏”一条。
《郭德纲话说北京》以单口相声的手法,介绍了有关老北京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读来妙趣横生,新切感人,读者可于笑声中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同时《郭德纲话说北京》附载了郭德纲先生的自述《我叫郭德纲》和他的部分相声作品,并随书附光盘一张,录制了部分精彩相声片段,以飨读者。相信广大读者会喜欢这本书的。
《鸿影莲香集:京剧漫谈》以科学家的严谨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思想家的深刻和睿智的目光,以诗人的率真和坦诚,以艺术家的勇于创新与浪漫主义情怀,就我国京剧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振兴、发展与繁荣的问题,进行了多种层面、多种角度的观察、探索和思考。作者虽系梨园行外人士,却以论文、随笔和小品的形式,直抒己见,其见解多有独到的创获。相信《鸿影莲香集:京剧漫谈》对于我国京剧事业的未来与发展,将会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