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曾以“中国演剧学习实践斯氏体系讲略”为名刊行,此次系修订后的更名再版,主要进行了行文和结构的调整、对史实的审校。书中梳理了国内戏剧工作者自20世纪初学习、实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程,指出了在此期间产生的误解及其成因,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斯氏体系的核心内涵。 书中使用的20 世纪50 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的详尽记录,是斯氏嫡系传人从事教学实践的手资料,非常珍贵。作者在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访学时所见教学实践,印证了书中所提的斯氏体系的核心理论内涵;此后作者在多幕剧《打野鸭》《家》、“中日契诃夫《三姊妹》戏剧工作室”的导演表演教学与创作,则是对“体系”之主要创作方法的进一步实践与印证。
本书内容是研究中日现代演剧交流的历史,时间跨度为1907年至1945年。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在中日现代演剧交流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的人物、演出的剧目以及在演出过程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在中日现代演剧交流过程中产生相互影响的人和事、剧目及创作思想;中国话剧接受日本现代演剧影响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追求。???全书收录了大量史料,包括各种人物照、剧照和书刊封面等照片300余幅,不少是次在发表,颇为珍贵。
《二十世纪黄梅戏唱腔发展研究(1945-1965)/安徽音乐文化研究论丛》系黄梅戏专题学术作品,以1945-1965年黄梅戏唱腔变化发展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探讨了黄梅戏从不定腔到定腔规式化的唱腔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变革、新文艺工作者的加入为其唱腔和曲调风格的迅速嬗变带来的影响,并对唱腔发展及历史渊源进行了学理分析,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出版价值。
《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讲的是入门的基本功,是学唱京剧的基础,因而讲的是一般要求,是共性的东西。而《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讲的则是,各流派的创立者是如何在其演唱中具体运用这些基本功,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的,故这本书讲的是个性的东西。比如,同是用气,各有巧妙:程派对气息量需要特别大,因而特别讲究气息控制,气口安排繁多;而马派唱腔中,用气、调气是一大特点,尤其是气口掌握,偷气、换气,变化多端,运用自如。再如,同是发声吐字,具体各不相同:有的强调字头,喷吐有力;有的则拉长字腹,使其元音响亮;还有的重在字尾,善用鼻腔共鸣……京剧大师们就是善于依据各自不同的先天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技巧来修饰、美化唱腔和表演,因而得以各具特色,创立流派。
《中国话剧通史》为《中国专门史文库》中的一种,全面考察中国话剧产生、成长和发展的演进过程,记叙各阶段中国话剧发展的事实,介绍各阶段的主要剧作及剧作家情况,并且分析各阶段的中国话剧特色,本书是研究中国话剧历史的专业之作。
这位先知般的导演和理论家,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全面详尽的哲学阐释。 这是一个悖论的哲学:我们到剧场里来寻找生活,但那个生活必须迥异于我们在剧场外看到的生活;演员们必须极其刻苦地做准备,同时又要愿意放弃这些准备工作的结果;导演的最可靠的本事可能是他对乏味的承受能力。布鲁克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挑出实例来说明这些原则,这些故事还展示了他与莎士比亚、契诃夫,以及印度和伊朗的本土戏剧息息相通。这些讨论的结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视点,它同时关注台前台后,它的洞察力是新鲜的,它的文字是优雅的。
《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集)》是“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近代编”之集,全书共收录了48编历代曲话,包括《警黄钟例言》《汇刻传剧序》《海国英雄记序言》《戏兰口》《围棋闯局跋》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影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以此编撰了《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一书,由康保成等著。
《事件》是挪威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在1882年完成的作品,易卜生在这部戏里讲述一位正直的医生斯多克芒发现家乡浴场水中含有传染病菌,他不顾市长和浴场主的威胁利诱,坚持改建浴场,并要在《人民先锋》报上发表文章,然而当权者却煽动民众,操纵“民主的”表决机器,宣布斯多克芒为“人民公敌”。 《事件》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就人类的居住环境正容易遭受破坏这一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塑造了几位个性鲜明的在淮河边长大的大学生形象。他们暑假回到家乡时,目睹满目疮痍的淮水河,痛感家乡污染问题的严重,决心排演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以唤起家乡父老治理污染的觉悟。但是,他们遇到了《人民公敌》剧情中相似遭遇!周围的家人朋友在了解他们排演话剧的真正意图之后,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以种种方式进行阻挠!这群大学
在20世纪,舞台设计最伟大的成就是它从建筑或画家的副产品而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在一个世纪中舞台设计的美学观念犹如走马灯似的层出不穷。它被认为是眼睛的音乐,或自然的一角,或表演的机器,或情绪心理的符号……面对新世纪的来临,人们很难预测还会出现什么新的舞台设计观念。不过有一点应是确定无疑的,舞台设计总是一种视觉解释。当有些画家们不无夸张地表示他们的作品是对宇宙的体验和解释时,舞台设计者只是轻声地表示,他的作品是对剧本的解释,只是对呈现在舞台的“小世界”的解释。好的舞台设计提供给导演的不只是某些“语汇”,而是构筑“小世界”的“句法”,同样,好的舞台设计提供给观众的不只是一些视觉刺激,而是感知、体验、评价戏剧世界的航标和框架。
本书是李小牧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成果。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对于繁荣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对外文化贸易,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指向的演艺院团,面临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形势和机遇。本书不仅关注我国演艺院团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探讨文化体制改革与我国演艺院团发展的关系,而且重点考察我国演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市场体系培育与完善,此外还在开放经济视野中分析我国演艺院团国际化战略推进,并试图构建我国演艺院团评估体系,借鉴重点发达国家演艺院团发展经验,全面助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演艺院团的繁荣发展。
本书将为中国民间戏曲的传世图像增加一个新的门类——戏文蓝夹缬。作者是蓝夹缬工艺的命名者,五年的独立田野调查,使她拥有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展示的五部昆曲蓝夹缬图像,遴选自一万多件老蓝花布被面,首次完整面世。丰富、生动的民间艺术形象,以及作者对工艺、民俗的系统研究,对传统戏曲的伦理反思,使本书既可轻松欣赏,也可收藏研究。
《快板表演艺术》为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快板艺术概述、开场板击打规范、数来宝艺术技巧、快板艺术技巧、快板书艺术技巧、快板书的创作、经典作品学习等七大章节,分别从快板艺术发展历史、板诵类曲艺形式及其艺术规律、快板创作技巧等方面入手,对快板艺术进行了剖析与讲解。并且《快板表演艺术》配备资源,方便教与学。 在艺术理论方面,《快板表演艺术》注重真实性与科学性。通过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梳理快板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并阐述其社会意义。 在学习指导方面,《快板表演艺术》注重实用性与高效性。通过直观的记述方法与明确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快板艺术的表演与创作技巧。
《剧场管理:艺术学理论的新视界》一.书是上海戏剧学院近年来在“剧场、剧院、剧团的运营、管理与发展”领域科研成果的总结性展示,尝试思考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现有的学科体制所形成的关于剧场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是否足以以及如何充分回应新- -代人才培养及行业实践的客观需要。本书在整体的意义上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系统研究剧场管理,次从与国外、 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以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剧场管理的完整性,可以使读者获得关于剧场运营与管理的较为深入的系统知识,并得到观察和分析剧场管理的基本视角和方法。这一学术成果的出版,既表明上海戏剧学院拥有推进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学术传统与教育优势,也标志着这所办学75年的院校已然形成集艺术创作、艺术展演、艺术史论和艺术管理于一体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生态系统。
能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戏剧。在东京的大街,在大阪的闹市,在京都的神社,在奈良的古迹,到处都能看到它带着历史的凝重气息,缓缓走来的身姿,听到它若梦似幻的旋律……
本书分总论、改制篇、特色篇、创新篇、院线篇五大部分,依据中国演出剧场的20个典型案例,图文并茂地对中国演出剧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做了具体而微的详细分析,对于靠前剧场的文化发展事业具有经验总结和得失借鉴的作用。
《京剧艺术一知谈》是为对京剧艺术感兴趣的读者精心打造的融京剧知识、京剧欣赏于一炉的书籍。京剧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源远流长,有“国粹”之称。本书可让读者了解京剧演出的基本环节,欣赏到传统戏、新编古代故事戏、现代戏中的经典代表名剧,从而实现领略京剧大千世界的美妙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