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修养等作了详尽论述,更精到地阐释了琴曲的内蕴,以及古琴及其演奏手法的意象。此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与琴学相关的文献。因此,《琴道》自1941年出版以来,即被视为古琴研究的之作,无论对于古琴研习还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可谓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体现“重写音乐史”的设想,对过去中国音乐史忽略的一些人和事,都尽量地做到以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去重新审视,并作出我们的判断和评价。例如,我们注意到了对台湾、香港、澳门的音乐发展的介绍,注意到对过去被轻视和批判的流行音乐的介绍和重新评价。《中国音乐通史教程》集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中国当代音乐史于一体,清晰、完整、系统地再现了我国音乐史的三个主要时段。《中国音乐通史教程》既能够成为一本教材,又能成为一本自学的参考材料。在知识方面,能够满足音乐院校非音乐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
《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是音乐-文学媒介间性领域研究小说音乐化现象的开创之作,讨论了音乐如何在切实的意义上影响了小说的构思与创造。“上篇”是理论与概念的探讨,“下篇”则是个案例证与历史过程的梳理,构成了“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式研究方法的一个范例。针对我们通常认为的小说中的音乐书写大多为“文学性”的描述,本书对小说音乐化的证据、辨别方法做了细致的分类和论述,还将这一现象放置在文学史的脉络中考察其音乐化功能,从而让爱乐者和文学爱好者认识到,小说的音乐化现象不仅是外在甚或是表面的“炫技”,而且是自觉的美学选择与文体探索的有效途径。
狄其安教授专门为西林禅寺僧众所唱诵的梵呗,记录乐谱,编印一本《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以流通,满足护法居士和音乐爱好者学唱提供方便。《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附光盘)》将是中国一本为佛教人士专门编写的梵呗曲集,选用的简谱记谱的方式将更有效地普及此书。
《和声艺术发展史(订正版)》内容有多声音乐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和声思维的形成与逐步成熟、大小调和声规范的接近确立与和声功能的扩充、浪漫主义开拓和声的新风貌、“古典”与“浪漫”合流涌进、通向新世纪的和声发展渠道——多元的并存与融会等。
《中央音乐学院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系本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本科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专业课的教材之一。 《中央音乐学院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的主要章节经过中央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教研室成员讨论,初稿曾经由1961年夏季在北京举行的高等音乐院校教材会议专门小组审议。编著者参考讨论和审议中所提出的意见,对原稿进行了一些修改。
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的MIDI制作技术和编曲创作指导应用型教材,基础软件平台是Cubse和LogicPro9或者LogicProX。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包括作曲专业、流行音乐专业、录音艺术专业的在校学生,计算机音乐专业和音乐爱好者等。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文革”中哪个国家的电影最受中国人欢迎? 为什么解放军《陆军号谱》封面旗帜上会有“青天白日”的徽记? 《东方红》由谁创作至今还是公案? 歌曲《你是灯塔》为何被怀疑抄袭苏联追悼歌? 《哀乐》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下创作的? ………… 《老歌的发现》“发现” 的是历史的声音。其实是在讲故事之中更多地讲一些关于歌声的故事。我想,对往事的言说中加入了声音,历史更真实可感;有时候因为一首歌曲更丰富了历史的纹路和肌理。当我“听” 到自己的前辈是如何唱着歌一路走来的时候,总想着把这听觉还原出来,但是许多老歌今天只存在于歌本里,难以找到音响材料,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会尝试着用多媒体的方式做一点“朗读版”,读者只要把文章题目 前的条码扫下来,就能从手机中听到我边读边唱的声音。 好多老歌很难听到了,这本书的读者或许
《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分析(附光盘1张)》的基本结构是:按照音乐作品形成的过程,在简要论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如音高、节奏、旋律、官调)的特点之后,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即音乐发展手法和乐曲结构形式。音乐发展手法部分按照从相同到相异的顺序,包括重复、叠奏、展衍、对比等,乐曲结构形式基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包括乐段(一句式乐段、二句式乐段、三句式乐段)、双乐段、乐段群、单二段体、单三段体、单多段体、复合曲式、变奏曲式、循环曲式、套曲、复套曲等。在音乐发展手法和乐曲结构形式中,既论述一般表现形态,也探讨某些特殊手法和结构类型,如加垛、衬腔重复句、穗子、赶五句、穿号子、板腔体、数列结构等。最后总结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的文化内涵。分析乐曲结构主要从结构方式、构成形态上着手,特别是单曲
《口琴基础教程》分为十三讲。在这十三讲中详细介绍了口琴的种类基本吹奏法、单音练习、如何加低音伴奏、正拍加伴奏、手震音奏法、三度和音奏法、小提琴奏法、五度和音奏法、舌震音奏法、八度和音奏法、分解和弦奏法、高半音和低半音吹奏法、小调口琴吹奏法等知识。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书中还列出了大量的乐曲供读者吹奏练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习者能更好的掌握口琴这门乐器。
本书再现了历史上不朽小提琴家的魅力,简要而有趣地叙述其生活、个性与事业。作者就他们对作曲者、公众品味的影响以及演奏技巧的贡献等各个方面,讲述了这些小提琴家的特殊成就。 作者参阅了大量的书信和私人文件,并且访问许多音乐家,很多人为本书提供了从未发表过的回忆录和珍贵照片。 《不朽的小提琴家》是一本献给音乐会听众、唱片收藏者(附有“唱片目录”)、弦乐演奏者和学生等所有爱好小提琴演奏艺术者的书。
本书曲谱特点: 1.以简单的弹奏方式达到原版音乐的效果 绝大部分曲目的右手旋律声部以单音为主,音区适中(以五线之内为主)。 左手伴奏声部则在和弦配置、织体设计、音域跨度和节奏密度等方面,笔者在尊重原版音乐的基础上,将复杂的、不易快速视奏和演奏的节奏型进行了简化或改编。 与市面上大量的同类书籍以及网上下载的乐谱相比,更准确合理且适合初学者的演奏水平。 2.使用方便,一谱多能 在琴谱的关键位置标注了指法,使读者容易识谱、极易上手、便于记忆。 在两行谱之间加入歌词部分,这样,读者既可以单纯的演奏纯钢琴的版本,也可以自弹自唱,当然也可以方便为别人进行即兴伴奏。 琴谱上配有和弦标记,方便有即兴演奏和伴奏能力的读者在和弦标记的指导下,演奏出更有表现力的效果。 : 柯林斯30分钟轻松绘画(原来画画这么简单
《器乐教学丛书:手风琴演奏与技法分析》是作者经多年高校手风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后,针对高校手风琴普修课和选修课的特点以及本硕士生的基础理论研究编写而成。该书将键盘手风琴多种基本演奏技巧进行了较详尽、的说明,其中包含许多规律性、科学性的内容,对基础技法进行了整理归类和规律性的总结,力求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积累得到较为、规范的化训练;综合练习选编了多种演奏技巧,逐步进行技术技巧的多项学习;按教学目标对乐曲进行了编选,并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从作家、作品到作曲技法,注重演奏技术与音乐的密切结合,将演奏技法运用于具体的情感表达的音乐表演中。 尽管手风琴事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趋势,但对于基础理论和文化的研究还较少,这有待于人士的开拓和发展。 《器乐教学丛书:手风琴演奏与技法分析》不仅为本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从零起步学口琴》口琴是一种靠吹吸使簧片振动而发声的小型吹奏乐器;他携带方便,演奏技巧简单易学且比较易掌握,多年来以其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赢得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如果通过认真刻苦的学习和锻炼,更能达到一个很高或演奏家的水平,随着不断的发展与变革,口琴的结构和制作工艺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并形成了多用途。多品种的产品体系,如复音口琴,半音阶口琴,蓝调口琴及多种合奏用口琴。在中小学以至大学课堂,舞台,电台及各种影视作品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高航、高炳点编著的《管乐也疯狂(流行管乐队合奏曲集)》一共收集了二十六首中外乐曲。其中,有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也改编了一些大家喜爱的中外歌曲。为适应我们业余铜管乐队的编制和实际,不管书中曲目原来是否曾有管乐乐谱,本书重新作了改编,并为每首曲子制作了mp3的小样。这些曲子有的是大家听过或奏过的。也有许多是大家过去没有接触过的,或者不大清楚这些乐曲的来龙去脉。讲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演奏。因此,在此逐个作些简明扼要的介绍或说明,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