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六朝的具体情况而言,东吴与东晋、南朝的外部对立力量有所不同。东吴与魏、汉三分天下,是汉末军阀混战的结果,因此东吴是分裂割据政权之一,但根本的文化命脉并未发生危机。东晋、南朝,则与五胡十六国及北朝相对峙。面对北方游牧部族蹂躏毁灭的巨大压力,被迫退守江南以求偏安的东晋,名义上是晋朝的延续,衣冠礼乐多取晋朝,以此体现政治文化的连续性。在少数族人占中原、北方各族持续冲突混融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南朝能够同北朝抗衡对峙,江南遂成为汉文化保存发展的重要地区。华夏文化命脉,得以较完整保存延续于江南,在南方发扬光大,并回流影响北方,这在中华文化史上极其重要。与江左文艺出现的繁荣盛况相比,北方十六国文风衰竭,可谓文化沙漠,百余年间既无卓著之文人,也无可称述之作品。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族政权逐渐走
欧洲13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歌曲,其多声部纵向关系(复调、和声)的发展,把合唱文化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峰,是我们认识欧洲合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徐武冠译配的《外国合唱经典作品选(18世纪-20世纪作品2)》包括17世纪—20世纪作品,共26首。本册所选作品涉及35位作曲家,其中三分之一左右属于20世纪的音乐家。本册所汇集的欧美多种类型合唱作品(许多歌曲尚无译配、介绍),相信会有助于读者增进对欧美合唱文化的了解。本册所选3首不同编曲手法的黑人灵歌,可供读者了解或选唱。提供了20首黑人灵歌合唱歌曲(还有2首白人灵歌供学术比照),并载有一篇《黑色之灵魂》专题论述文章,可以作为对第二册歌曲集重要的学术补充。
欧洲13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歌曲,其多声部纵向关系(复调、和声)的发展,把合唱文化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峰,是我们认识欧洲合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徐武冠译配的《外国合唱经典作品选(13世纪-17世纪作品1)》包括13世纪—17世纪作品,共20首。本集歌曲乐谱,大多是由后人为便于视谱而整理的,与原谱形态有所不同。—6首歌曲,原均由男性人声组成声部,按谱子的实际音高演唱。1、17、18、20这4首牧歌经过适当的调整,对年轻学生感知与理解牧歌的风格非常有帮助,对合唱队的合唱基础训练也是极好的素材。
关于本书的内容,众所周知,各版本之间的不同在于选曲的差别上。我认为这些差别有可能出自于肖邦在进行校对时经常对胡稿进行的改动,因为他在改动之后并没有在手稿中标明改动的位置,也有可能是在对胡稿进行抄写时出现的笔误,另外,这种差别还有可能是由于肖邦在对不同的学生授课时,修饰和改进的地方不同。因此这些差别作为“原始起源”,在自我掩饰下,部分由肖学生——再是他学生的学生,依次流传下来,到现在也就无任何版本可言了。 肖帮的作品有许多版本,其中不乏十分的,但是,在我看来,大部分的踏的、指法及演奏提示已经过时,许多分句法也有错误。从肖邦所处的朝代一现在,钢琴本身在构造上已有了很大进步,但已出版的踏板标记却没有反映出这一点。肖邦的指法体系,某些在当时也许是先进的,但现在在某些方面已经完全被
本书是“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之《利盖蒂思维结构研究》,该书选取20世纪下半叶音乐创作领域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匈牙利作曲家乔治·利盖蒂作为研究课题,对利盖蒂音乐作品的结构思维进行了阐述,具有积极的意义。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本书是杨浦区中学音乐、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成果汇编。共分为篇章:教学设计篇、论文篇、培训篇。其中,教学设计篇中分为音乐类和艺术类,音乐类中有10篇课例,艺术类中有12篇课例;论文篇中有11篇论文;培训篇中有7篇培训论文。本书囊括了14位骨干教师的这两个科目的经典教学设计案例、论文集以及多项重要培训课程,并介绍了各经典音乐的音乐特点、音乐元素和乐器。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的格局中最为的一部,K.492,作于1785-1786年,首演于1786年5月1日。 这部作品的剧情取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剧作,故事描述阿尔玛维瓦的费加罗将与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成婚,伯爵喜新厌旧,也有意于苏珊娜。费加罗与苏珊纳为保卫自己的婚礼幸福,巧设种种圈套作弄伯爵,以惩罚其邪心。最后,伯爵夫人授意苏珊娜写信约伯爵晚上到城内的花园幽会。届时,伯爵夫人与苏珊娜互换了服装。伯爵到来后,向夫人假扮的苏珊娜大献殷勤。这是突然灯光齐明,伯爵夫人与苏珊娜一起卸去伪装,伯爵惊羞交加,不得不向夫人下跪求饶。费加罗与苏珊娜趁机举行了婚礼。这是博马舍所创作的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二部,部是《塞利维亚的理发师》1782年由帕伊谢洛改为歌剧后大获成功,莫扎特是看到其成功后,才把《费加罗的婚礼》改为
《竹笛艺术研究》记录了张维良教授在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上下求索、忠诚实践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作者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今后民族器乐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诸多启迪。这部著作是笛乐领域里承先启后的历史性接力,也是我们推进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进程中目标明确的具体行动,必将为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做出应有贡献。民乐,或国乐、中乐、华乐,乃国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之一。有呵护则自信,有创新则自豪,有实践则发现,有为人类进步做出无可替代的贡献的理念则自觉。
当今翻弄简谱线谱的中国音乐人,往往想不到古代乐谱是个什么样子。在这方面,有人说可惜古谱失传,也有人说很可能古代是利用文字音歌唱的。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古代的汉字不但是语言的载体,也是音乐中之“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