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顾拜旦的语录集,以每日摘取一段顾拜旦语录并进行评析的形式,将顾拜旦的生平和现代奥运会的创立始末散落在三百六十五段引文和评述中。阅读本书如同与顾拜旦男爵和作者赫斯勒先生展开一场跨越三重时空的讨论会,是对现代奥运会诞生经过的重温,是对顾拜旦男爵关于奥林匹克愿景的美好畅享。 2001年7月13日,前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亲口宣布了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任中国奥申委多媒体总策划期间的工作历程,他与奥申委的同事们一道披肝沥胆,千锤百炼。终以卓异的智慧、精妙的创意、专业的表现和严苛的细节,铸就了中国申奥代表团的完美陈述,征服了国际奥委会,征服了世界。 本书真实再现了作者在奥申委的工作始末,披露了奥申委为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努力过程,突出了申奥成功的各
筹备历时五年的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已于2007年10月11日在上海胜利闭幕。这是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次走进发展中国家、走进亚洲、走进中国,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承办的规模、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广、与会人数最多的综合性国际赛事。 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组委会和上海承办方在国际特奥会的帮助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使本届特殊奥运会办出了上海特色、体现了中国水平、赢得了国际声誉。本届特殊奥运会完成了各项活动,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体现中国特色,实现了“平等、包容、接受”的特奥理念。国际特奥会主席认为,本届特殊奥运会是特奥历精彩的一届盛会。 特殊奥运会规范管理是遵循国际特奥会的要求,以特奥运动员为关注焦点,以过程为中心,以策划、控制和改进为手段,以志愿者以及相关方参与为基
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原《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程益中;网易副总编辑:方三文,作序。 我们经过的,是一个被圣火沿途照亮的中国,那些有幸分享到奥运荣耀的地方,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 我们有一种不切实际的野心,我们一直将自己视为中国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这次,我们试图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而非热情的参与者的身份,沿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做一个系列速写,大略地勾勒出改革开放30年之际那些被火炬照耀过的地方的一个大体轮廓。 在热闹中冷静,在喧嚣中寂寞,逃离人山人海的大道,独步落寞寂寥的巷陌——“百城记”另辟蹊径,既热心又冷淡,既参与又掉队,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当其他的媒体使用录像机和照相机记录的时候,“百城记”拿起有点落伍的画笔,玩起了大写意速写。 作者试图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而非热情的参与者的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都已为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看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体育现象,奥运会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的最引人入胜的赛场,奥运会纪录、奖牌成为运动员追求的崇高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解读奥林匹克运动会》带你全面了解奥运会的历史渊源。
哦,圣火,圣火,当无数健壮的胳膊举起,你就在地球上画下了五环那巨大的身形。 哦,圣火,圣火,当你牵动古希腊力量、美和理性的三驾马车驰向东方,东西方文化就在这里开始对话交融,古老的文明因此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几十年前,顾拜旦曾满怀激情地预言:“从现在起,火炬手接受了火炬,也接爱了传递奥运火焰的神圣使命。让奥运圣火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相互传递,让全世界的青年都时刻准备着,将奥运圣火传遍全球。” 今天,2004年,奥运会重返其诞生地和复兴地,这一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 今天,2004年,人类首次实现了1936年以来将奥运圣火传遍五大洲的理想。 哦,圣火,圣火,你就这样从遥远走来,走入我们的心怀。 哦,圣火,圣火,你就这样风姿万态,我们走向奥林匹克无尽的未来……
本书主要内容是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事交通服务纪实,包括交通服务对象、需求及标准政策,交通服务运行组织架构,交通服务人员招募、组织、管理,交通服务车辆筹集调配,交通场站规划建设及组织运行,交通服务科技应用,交通服务运行等内容,以纪实的形式将赛事交通服务从筹备到赛时运行的主要工作及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提炼。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赛事期间,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投向一小群年轻人,公共宣传舆论也聚焦于体育场上发生着的一切。 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国际舆论对这个名叫体育运动的人类活动表现出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兴趣?它始于何时何地?是什么需要催生了它?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发展历程如何?它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今天的奥运会与古代的体育运动理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本书中您不仅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能清晰地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和真实面目,以及作者对真正体育精神回归的呼唤。
《奥林匹克奖牌1896-2008》就是一部包含所有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奖牌和纪念奖章的历史。作者花了4年的时间来研究并编纂书中包含的数据和图像。书中的信息是从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私人收藏、档案馆以及官方报告中收集而来的。 该书可以成为所有收藏者们的重要资源。 奥林匹克纪念品收藏已经成为了奥林匹克文化和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收藏和交换衣领纪念章是最为人熟知的业余爱好,但是也还有许多收藏者收集邮票、钱币和其他所有各种的纪念品,这其中也包括奖牌和纪念奖章。
根据实用、通俗、易学的原则,本书收入与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有关的基本词汇和常用句子,表示这些词汇和句子的手语绝大多数选自《中国手语》一书,并新编了表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吉祥物等新词语的手势动作,同时列举了《国际聋人手语》和《中国手语》中表示“奥林匹克”一词的不同手势,供读者了解。在掌握基本词汇的基础上,读者可以参照书中括号内的替换词或例句,举一反三,表达更多的语句。本书还配套制作了光盘,便于培训教学和自学使用。 本书运用中国手语所包含的形象、语音、表情等各种元素来表达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吉祥物——福娃和福牛,以求手势动作能体现吉祥物外在的形象特征和内在的文化寓意。例如,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头部造型融入了鱼、、奥林匹克圣火、、燕子的形象。手语“贝贝”,用的
《奥林匹克奖牌1896-2008》就是一部包含所有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奖牌和纪念奖章的历史。作者花了4年的时间来研究并编纂书中包含的数据和图像。书中的信息是从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私人收藏、档案馆以及官方报告中收集而来的。该书可以成为所有收藏者们的重要资源。奥林匹克纪念品收藏已经成为了奥林匹克文化和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收藏和交换衣领纪念章是最为人熟知的业余爱好,但是也还有许多收藏者收集邮票、钱币和其他所有各种的纪念品,这其中也包括奖牌和纪念奖章。
《奥运会项目大全》 由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赛项目组成,按项目分册,每册包括项目的回顾与展望、技战术与训练,竞赛与成绩三大部分。力求全面地反映:该项目在奥运会上的演变和发展;奥运会风云人物和重大事件;技战术的演进和训练的改革及其发展趋势;世界和我国该项体育组绢及重要赛事;竞赛规则的变化和场地器材的革新;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图文并茂,融科学性、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可作为广大体育爱好者的观赏指南,又可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参考书。 本书内容充实,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既可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又可提高对项目的观赏水平,激发参与的热情。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工作者,都可以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从中获得力量、启示和教益。
《从雅典到北京》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创立和发展以及自1896年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举办的全过程,以及第29届奥运会筹办的全过程,系部兼顾奥运会与国际奥委会发展历程的书籍,详细介绍了顾拜旦、布伦戴奇、基拉宁、萨奇等在奥运发展史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记载了奥运会所有项目和运动员及参赛国家的情况。 《从雅典到北京》的一大特点是,在每一篇章之前选取了一届奥运会的杰出运动员或者国际奥委会的重要人士,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与评论来再现当时的情境,其内容之新颖为市场上其他书所不及。《从雅典到北京》作者身为资深体育记者,书中所用资料多为鲜见的手资料,内容丰富翔实。作者对于当时的事件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奥运会历史上有争议事件的评论,但又不失客观。此外,《从雅典到北京》附有大量
《视觉媒介奥运仪式与文化认同/体育视觉传播研究文丛》将通过对依次成为奥运会开幕式主要视觉传播载体的电影文本、电视直播文本和网络视频文本的研究,重点考察在民族国家兴起、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的权力结构和传播偏向的影响下,究竟放大了哪一个层面的文化认同,又造成了何种文化影响?
《中国奥运智慧:100个精彩启迪》围绕中国奥运现象以及奥运举办过程中的组织、设计、运筹等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进行了充分论述与挖掘,书中列举了很多关于奥运的精彩启迪思想。《中国奥运智慧:100个精彩启迪》作者具有多年参与申请、组织奥运工作的经验,其实际经验与经历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对广大读者的工作、生活、学习具有智慧的启迪。
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原《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程益中;网易副总编辑:方三文,作序。 我们经过的,是一个被圣火沿途照亮的中国,那些有幸分享到奥运荣耀的地方,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 我们有一种不切实际的野心,我们一直将自己视为中国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这次,我们试图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而非热情的参与者的身份,沿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做一个系列速写,大略地勾勒出改革开放30年之际那些被火炬照耀过的地方的一个大体轮廓。 在热闹中冷静,在喧嚣中寂寞,逃离人山人海的大道,独步落寞寂寥的巷陌——“百城记”另辟蹊径,既热心又冷淡,既参与又掉队,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当其他的媒体使用录像机和照相机记录的时候,“百城记”拿起有点落伍的画笔,玩起了大写意速写。 作者试图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而非热情的参与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