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潜力的自由贸易区,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的区内生产总值和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进程已经启动。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瞄准了东盟市场,把东盟国家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发展空间的地。 在东盟十国中,印度尼西亚位于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十字路口,是重要的国际海洋交通线,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同时,印度尼西亚不仅人口最多,拥有东盟市场40%的消费者,而且面积,资源丰富,是东盟的经济体。 2004年上半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贸易额达6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6.5%,其中:我国向印度尼西亚出口2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1%;我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3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3%。中国已成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委托、赠与、行纪、居间等四大类合同有关理论和实务问题,每类合同从基本理论,实务操作,相关法律法规,示范文本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解释,并且地每类合同的订立、履行、终止、违红责任以及争议的解决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所提共的各种示范文本,对读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或借鉴意义。 本书可供各类合同当事人、律师、审判人员、仲裁人员、公证人员、法律院校师生、合同管理人员和有关研究人员阅读使用。
世纪之交,国际投资法正在发生着重大的结构性变革,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国际投资条约、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仲裁庭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本书作者秉持学术研究的国际问题意识与中国问题意识,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世界,广泛收集和深入钻研手法律文件,合理借鉴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国际投资条约的新发展、国际投资仲裁的新发展以及中国双边投资条约的新实践这三个角度,对体现这些重大抉择的主要前沿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里谈到“知识”,思路很是简明。他认为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对于知识的理解归根到底无非两种:一种认为知识的功能是自知之明,即人的智力、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另一种认为知识的目的是使掌握知识的人知道说什么和怎样说,从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前者把知识当作走向启蒙和智慧的途径;后者把知识当作逻辑、语法和修辞,取得世间成功的方式。传统的知识概念,要么用于自我完善,要么用于社会调适,从来不包括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德鲁克说,从18世纪初开始,知识发生了三次根本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