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这是目前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典型特征。随着改革推进,“农户”的涵义越来越不确定,“农民户”“农业户”“农村户”发生了分离。从规范法学角度看,从顶层制度设计看,应当将农户主体变革为农民个体,重塑国家、集体和农民的法律关系。从法政治学角度看,从渐进式制度变迁看,应当逐步固化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成员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户的成员,逐步允许农户成员分割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
《中国近代警察法规编年史》涵盖警察法规出台的时间、机构及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间跨度包括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既是一部中国近代警察法规编年史,也能反映中国近代史中各个政权警政的创建和发展,侧面抒写中国近代警察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为学习和研究者开启一扇了解中国近代警察史、理解中国警察的新窗口。
近年来,外发生了一系列互联网企业实施的垄断案件,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但受交叉网络外部性、消费者锁定效应、双边市场等互联网经济特征的影响,实务部门在依据《反垄断法》处理这些案件时,遭遇许多困境,案件的处理结果容易引起争议。鉴于此,《互联网经济对反垄断法的挑战及对策》运用反垄断法学、网络经济学、信息技术学等学科知识,在厘清互联网行业竞争与垄断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通过借鉴国外反垄断法理论成果与实务经验,对互联网行业相关市场的界定方法、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标准、垄断行为违法性的判定思路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一些传统的反垄断法理论予以创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反垄断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建议。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极大地改变了贸易、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的全球图景,暴露了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缺失和“治理赤字”。《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重塑和二十国集团》研究的是在此背景下二十国集团的演进、作用和走向。二十国集团运作伊始,就基于全球治理的效率考量。但是,松散性和非正式性决定了二十国集团的内在矛盾和作为正在形成中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核心的不确定性。本书针对这种不确定性展开,以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关系交叉为视角,重点研究二十国集团的内部博弈和演进方向,特别是在未来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定位和功能。
《基本权利与私法(第二版)》为解释基本权利与私法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模式,并在现行中国宪法制度下,为宪法适用于民事裁判提供一项操作指引,由此激活宪法、扩充民法法源,期备至周全保障民事权利。
语言学和法学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独立出法律语言学这一研究界面,受到学者的真正关注和重视,是在上世纪末社会学科交叉的趋势下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与会代表人数和会议共有80多名代表参加,其中有45名代表递交了学会论文。本书为这45名代表的论文集,并分为法律语言学研究、法律语言应用研究、法律语言翻译研究和法律语言教学研究四个大类。希望法律语言学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
本书将城管执法领域中的诸要素按照“事权-主体-效能-行为”的顺序划分为“事权界定、主体构设、部门协作、数字城管、考核指标、市民评价、能效场域、柔性执法、协商机制”九个模块,在分别对其现行制度规范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其已有实践范例进行考察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议和实践对策,以期构建一套周延、详细乃至于“全方位”的规范体系和行为标准,从而为城市管理的法治化进程、良性执法的多元化保障提供参照和借鉴。
本书以中国传统儒学人文精神与当代法治文明关系的角度切入,展开了就人文精神的概念及所涉及的若干问题;中国传统儒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命题的形而上探讨;中国传统儒学人文精神的特点和主要思想观点;法治作为人类的理想与传统儒学人文精神提供的思想价值;传统儒学人文精神的价值理念与法治若干价值理念的比较分析;传统儒学人文精神与法治的结合何以在构建法治的中国模式等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