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诉讼法原理与适用》由张卫平、李浩主编。鉴于民事诉讼法在规范民事诉讼活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修改决定通过后,如何宣传、学习和贯彻2012年民事诉讼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人民法院部分资深法官和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部分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新民事诉讼法原理与适用》。
本书采用分析法学和自然法学的方法,探讨了刑事程序的逻辑结构和价值问题,由于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密不可分,所以对事实问题的探讨也是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刑事程序的逻辑结构与其体现的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价值观念决定着刑事程序的逻辑结构,而刑事程序的逻辑结构又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事实问题不能在刑事程序之外找到判断的标准,而必须受制于刑事程序,在刑事程序中予以解决。要建设法治国家,在刑事司法领域,必须首先尊重刑事程序及其价值,实现“正当程序的统治”。由于本书沾染了一些法哲学甚至哲学的气息,我想交待一下哲学方面的背景,这样做,可能会更容易让人理解本书的内容。尽管本书谈到了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和怀疑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很多方面,但主要涉及到了如下两个当前哲学
禁止双重危险规则是一国际性的刑事司法准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一规则的概念、历史源流、价值理念、适用要件、程序功能、该规则的例外、该规则在我国的境遇、我国引入该规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引入该规则的基本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为我国关于禁止双重危险规则的本专著,本书对我国加入联合国相关人权公约、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刑事上诉制度的功能与构造》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作者对于西方国家刑事上诉制度的研究,并没有采取“国别报告”或者“资料罗列”的方式,而是采取类型化分析方法,以西方国家刑事上诉制度为背景,对刑事上诉制度的功能与构造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例如,作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将刑事上诉制度的功能区分为纠纷解决功能与机构性功能两大类:刑事上诉制度的纠纷解决功能包括救济与纠错两个方面,它侧重于私人目的,强调个案的公正;而刑事上诉制度的机构性功能包括监督、解释与创制法律、司法决策以及统一法律适用四个方面,它则侧重于公共目的,强调裁判结果对未来审判的指导和影响,以及法律如何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再如,作者根据刑事上诉审查范围的不同,将刑事上诉制度的构造分为事实复审与法律复审两种模式。在此基础上
本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刑事指导性案例的索引与提要,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截至目前所发布的刑事指导案例、近年来人民法院公报中的刑事案例,以及《刑事审判参考》1-90集中所有案例;另一部分是我国现行的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的完整条文。在体例上,首先排出经过历次修正后的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的完整条文,并以脚注的形式对每个经过修正的条文的历次修正及相关立法解释情况进行说明,以展现现行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每个条款的来龙去脉,同时将“两高”所确定的罪名在刑法典相应条款前以括号的形式标注出来。这样不仅便于引用,也便于对刑法典与刑事诉讼法典条文的内容进行历史对比,从而有利于对条文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是将上述指导参考案例以索引与提要的形式于相关条文之后,进而形成相对完整而精炼的法条与案例体系
本书包括刑事诉讼原理、刑事一体化研究、刑事诉讼程序机制研究、证据学研究四个方面内容。作者在舆情案件的诉讼化解机制、程序法的出罪功能、事实推定的程序规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作者刑事一体化的研究特色突出,以刑事政策为视角,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政策目标与实践路径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作者不但对刑事诉讼程序构建的全局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且密切关注并努力回应司法实践中的流弊与异化。作者始终保持理性的问题意识,从实践中提炼原理,又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贯穿本书的主线。
庭审是刑事诉讼的中心和重心,建构合理的庭审制度理论对于刑事诉讼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价值。而且新型事诉讼体制下的庭审环节,是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通过探讨庭审的基本理论以及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研究整体上的制度协调和微观意义的制度填充,对于新的刑事诉讼体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著作共分10章,前四章论述庭审制度的一般性问题,如庭审的要素、功能和价值目标;庭审的基本原则和原理;庭审制度的前现代类型和现代类型时势比较研究;关于中国新的庭审方式的特征与模式等,可谓“总论”。后六章则属于“分论”的内容。分别论述庭前的公诉审查和证据开示程序,庭审调查和辩论程序的基本问题,法庭公诉和辩护中的问题。尔后,对庭审调查的重点和难点——人证调查进行了专门研究,对法官的审理
刑事管辖权不仅是一项原则,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如当两个国家的管辖原则发生冲突时,就体现出两个国家的角力争夺。全书共分两个主要部分,一是研究述评,作者用清晰简略的文字概括了我国从古至今的刑事管辖权情况,其经历了高峰低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期间,国家主权受到严重践踏,因此刑事管辖权也在某种意义上无法真正实现;二是代表性论文精选,作者详细列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刑事管辖权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这些论文专著为在我国开展刑事管辖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
全书分为刑事执行理论、刑事执行改革、刑事执行实践和刑事执行史学等四部分,紧紧围绕着我国刑罚执行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对于我国的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本书系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出台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刑事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包括两个规定的文件,理解与适用,相关法条选录,相关案例解析。
庭审是刑事诉讼的中心和重心,建构合理的庭审制度理论对于刑事诉讼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价值。而且新型事诉讼体制下的庭审环节,是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通过探讨庭审的基本理论以及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研究整体上的制度协调和微观意义的制度填充,对于新的刑事诉讼体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著作共分10章,前四章论述庭审制度的一般性问题,如庭审的要素、功能和价值目标;庭审的基本原则和原理;庭审制度的前现代类型和现代类型时势比较研究;关于中国新的庭审方式的特征与模式等,可谓“总论”。后六章则属于“分论”的内容。分别论述庭前的公诉审查和证据开示程序,庭审调查和辩论程序的基本问题,法庭公诉和辩护中的问题。尔后,对庭审调查的重点和难点——人证调查进行了专门研究,对法官的审理和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