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本书以叙事优化为核心,从文本、图像、记忆出发,结合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红色记忆、社会记忆以及纪念性符号、纪念性仪式和纪念性空间等要素的分析,用“下探民隐的尝试”和“由下而上的历史”分析策略,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揭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变迁背后的心智、心态和心性,发展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叙事话语、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本书着重阐述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当中,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隐藏着事实行为主体的感悟、体验、参与、思考等的具体“经历”。相较于各个学科来说,以叙事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进入新文化史研究的视野,无疑是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陌生体验”。
《廉政学研究(2019年辑 总第3辑)》聚焦廉政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际和等多个层面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性质特征、产生原因、政策措施、治理效果、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性、科学化的研究。 本集刊探讨廉政学的基本原理,对廉政、失范行为、腐败、不正之风、道德滑坡、反腐败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腐败与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及其规律,对反腐败策略、廉政建设体制机制进行评估,对历史上的廉政建设制度和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对各个地区廉政建设及其相应制度进行研究,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的关系进行探讨。 廉政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决定了本集刊必须采用多学科的方法。本集刊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证研究为主线,结合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如用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运用定性
随着1968年“五月风潮”的结束和西方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危机” 的出现,部分新左派理论家开始以多种方式解构古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并对意识形态的自主性进行立论和诠证。后马克思主义在对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中,重新调整社会主义策略并重建对社会主义价值的信念。本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背景、问题域及其理论特征。以期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国外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状、问题域及其争论点提供参考。
本书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本书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本书的片面理解。本书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本书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本书后才能有所认识。
东南亚 的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进程。在此进程中, 建构是基础,权威进化、经济发展、 治理、内外融合相互调试构成了政治发展的重要机制。凭借这些机制,东南亚 在政治发展中初步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 形态,但也要看到,在 改变社会、改变传统时代遗留下来的力量的同时,各种传统的多元力量在适应现代社会的条件下,既改造着自己,也影响着 建设。由此也就使东南亚 的政治发展体现为,在接受现代因素的同时也在调整着自己,从而使政治发展充满了曲折性。
本书通过分析冷战时期以美苏两极为首的国际冲突和对抗过程,探讨了制度的共有缺陷及权力政治的传统观念对决策者的影响,提出了“制度缺陷必然外溢到国际领域,从而导致冲突和危机”的理论。作者指出,解决冲突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发掘事实背后隐含的动机和意图。作者还为解决冲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诸如第二轨道外交、学者的参与等。 本书写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尽管事过境迁,但约翰·伯顿的理论创见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所提出的分析框架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堪比凯恩斯的《经济学通论》。
本书是我国著名生死哲学和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潜心25年研究撰写的关于中国仁人志士及贤哲对待生死问题的力作。全书共14章,每一章介绍了一个先贤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境界、人生抱负等,通过不同人生态度的梳理与归纳,展示了我国古人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
《权谋古卷》共分六章,两千余字,文本中所言尽采集于“二十二子”。且颇得其义理之精要,既有用谋之大道,又有运谋之。最后一章中,又有“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等语,阐述的则是不用权谋的权谋,都是用权使谋的指导思想,告诉人们权谋之术应该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要用,以及用权使谋应该侧重于哪个方向。同时,书中又不乏具体的。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将近5000万人丧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经受了冷战、地区战争以及核威胁的折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21世纪,还会再度爆发这类冲突吗?日益增强的经济和生态 相互依存、跨国制度和靠前制度的发展、民主价值观念的传播会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吗?优选化和信息革命又将如何影响靠前政治?本书从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晦涩难懂的概念,为读者提供来自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以此帮助他们来解释、理解与评估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