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在艺术学领域,“人民性”问题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学术界对其作专题性、系统性研究的并不多。《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 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艺术人民性范畴为中心,采取先史后论、历史—现实结合的学术范式,系统梳理了中外古代艺术人民性和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思想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思想基础、主要内涵和根本特征,以及在当代理论语境下,艺术人民性与阶级性、党性、人性、人道主义等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传统范畴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品视野开阔,用国际眼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方位地关照主题,使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变得鲜活,学术价值高。
再过一年多的时间,历史就将进入21世纪。这不仅是一个新的世纪,而且是一个新的千年。人们处在这新世纪的前夕,很自然地会回首往事,进行反思,以便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以后新的岁月里迈开更大的步伐前进。人们会对即将过去的整个千年进行反思,但反思的重点无疑会是我们尚生活在其中的20世纪。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我们很自然地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的发展进行反思和总结。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也并不准备进行全面的总结,只是想努力站在这新的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过去发展历程中的若干问题作一些初步的回顾,并作为一家之言提出一些看法,供学界讨论。 20世纪无疑是一个十分丰富,也十分复杂的世纪。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来讲,也同样如此。在这个世纪里,马克思主义史学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
《今日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乔万尼·阿瑞吉的世界体系理论为例》着眼于考察乔万尼·阿瑞吉的世界体系理论,揭示其理论来源、生存逻辑、理论主题和研究方法以及学术影响等内容;尤其集中讨论了他对世界资本主义与世界体系的本质联系与实质、反体系运动、中国和东亚的发展道路以及马克思主义等主要问题所作的反思,展示了他对世界体系理论以及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所做的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潘利红、李韬编著的这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概论》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归纳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大量文献史料为依据,尽可能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轨迹,一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既有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研究。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研究》力图从分析和揭示人类意识形态生成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特质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入手,探寻诞生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东方大国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深层次原因。该书描述了人类意识形态学术研究的三类景观,以考据学的态度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意识形态流派的划分,探索性地概括总结了人类意识形态生成发展的规律。该书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教训和现存问题”“构建中国意识形态国家战略的必要性、基本定位、力量配置与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方法创新”“西方发达国家掌控意识形态的成败与启示”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形成了一些
本书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整合性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从文本与思想的整合切入,取道“本质—功能论”开显原创视野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从历史与现实的整合切入,取道“形态—特色论”比较历史视野中的“三大主义”意识形态;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切入,取道“价值—工具论”发掘实践视野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技术。
本选题着重分析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形态,即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前的形态。形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其结果必然以一定的形态表现出来,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形态。选题从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形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形态进行历时性的考察,揭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政策形态及其基本特征,进而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始形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关联性。
无
田克勤、李彩华、孙堂厚所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整体研究的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由“总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共15章构成。力求以新的框架全面、准确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专业师生,以及广大下部群众学习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必要的教材和参考读物。本书的三位作者均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是关于毛泽东哲学与中国哲学关系的学术著作.作者从中国哲人对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历史课题的深入思考出发,揭示了毛泽东在成功地融合了中西哲学方面对前人的理论超越。 《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首先对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中西哲学比较的原则、近代中国哲人融合中西哲学的尝试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然后分别探讨了毛泽东融合中西哲学的时空背景,实践历程,精神旨趣、内在精神和深层结构,以及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哲学作为第一个成功融合中西哲学的典范所具有的历史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2012年10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列宁思想在21世纪:阐释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这次学术研讨会由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来自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奥地利、英国、波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和中国等1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代表们结合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经验,反思了列宁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提出了列宁思想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学者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阐发了列宁思想的当代意义,向国外学者报告了列宁思想百年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展示了中国模式及其意义,国外学者对中国的列宁思想研究和中国实践的发展十分感兴趣,热切地要求将本次会议的论文集结成册发表。这次会议不仅在中国的有关媒
本书仅仅围绕“资本主体性”这一马克思整个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系统清理了“资本主体性”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体性”的内在结构和思想渊源,进而提出,马克思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批判,也不是单纯诉诸哲学史的形而上学批判,而是对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即“资本—主体性”批判。这为我们批判性地考察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这一思想又与马克思的整个哲学观变革一起构成了马克思重新理解、考察和剖析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体论”。在当前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只有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这种特殊的理论性质,才能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以及对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内在意识形而上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