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仁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名臣,作为清朝统治官方哲学或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是倭仁的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倭仁之成为理学名臣的生命历程,与其走上保守之途的思想历程两者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性,便是贯穿全书的一根主线。本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这根主线逐层展开。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以倭仁作保守思想的个案研究,力图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围绕中国近代化运动这一时代中心内容,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与进步社会思潮和人物的比较观察,阐明倭仁保守思想的个性特质及其历史影响。
从1921年党的一大到1935年遵义会议,中共先后产生了八位主要或实际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张闻天和毛泽东。处于初创期的中共,尚未形成健全的领导人产生机制,中央领导集体不稳,领导人更替频繁。纵观中共早期领导人群体,履历和当选情况不一。从出身看,多数来自普通家庭,很少受家庭背景影响;从学历看,除向忠发以外,其他人都至少接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和张闻天等人都还有过留学经历;从产生过程看,有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个人魅力型领袖,有共产国际推荐或扶持的领导人,有特殊时期的特殊领导人以及过渡时期的过渡型领导人。中共早期领导人的频繁更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共不断克服自身弱点与不足,逐步走向完善的历程,展示了中共在自身建设方面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是一位具有10年县委书记工作经验并在省、地机关工作多年的退休副厅级干部撰写的调查报告。作者根据切身体会、调查访谈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媒体的报道,对一百多个县(市、区)委书记在践行党的宗旨、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统带班子队伍等方面的指导思想、施政方略、工作技巧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概括分析。通过具体翔实的案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客观、全面地展示了县委书记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特征,探索了县域治理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选择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执行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为研究对象。《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第4章对五年计划中央地方目标的匹配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六五”以来,中央与地方趋于激励相容。第5章构建了五年计划绩效指数,对我国的十一个五年计划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五年计划的绩效明显高于计划经济时期,到“十一五”时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党代会史的研究中可以生动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脉络,可以生动地看出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三大理论创新成果,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史人全部实践的主题。
清朝经营云贵的历史是新帝国的确立史及其内部边疆的开辟史。在此过程中,朝廷对西南“生苗”的军事征剿和政教改造伴随始终。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以苗疆再造为目的的改土归流。需要说明的是,明清以降,“苗疆”的提法主要是中原文献对西南族群的一种泛指和他称,不但涉及的地域具有伸缩性,所指的族群也涵盖甚多,并非仅为今日的“苗族”。与此相关,在“改土归流”的实施中,又包含着帝国征服者对“苗疆”境内不同区域与人群的类别区分。以当时的官方用语来说,就是“蛮悉改流,苗亦归化”。其中的苗和蛮代表着帝国眼中苗疆的两类族群。前者是业已被历代王朝征服且有土官、土司作为朝廷代理的“熟苗”,后者则是未经改造、不服统领的“生苗”。对此,帝国的苗疆再造便同时包含了对熟苗当中土司、土官的去除和对剩余在“生苗”境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