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叙事优化为核心,从文本、图像、记忆出发,结合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红色记忆、社会记忆以及纪念性符号、纪念性仪式和纪念性空间等要素的分析,用“下探民隐的尝试”和“由下而上的历史”分析策略,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揭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变迁背后的心智、心态和心性,发展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叙事话语、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本书着重阐述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当中,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隐藏着事实行为主体的感悟、体验、参与、思考等的具体“经历”。相较于各个学科来说,以叙事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进入新文化史研究的视野,无疑是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陌生体验”。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将分三卷本完成,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地缘政治三大支点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特征及其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彼此作用可达到的极限和底线。在前两项研究基础上,描述出中国未来崛起的可为空间和不可为空间。《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主要研究的是大西洋、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及其中主要国家的博弈规律。台海统一问题是本卷研究的重点。后两卷将研究: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特征及其介入,尤其是强力介入世界事务能力的底线与极限;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及此间的大国博弈规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实现祖国统一为核心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基本格局;帝王君主端坐于上,左有后妃,右有宦官,下面对着的是相府的相爷。帝王任性而行,后妃床榻上奏事,宦字上下游走,左右串连,真能做些正经事的主要是相爷。 上操术以御下,朝廷百官一致对付百姓,这是古代政治中心四档人物共同的立场。但在皇宫大厦之内,围绕权和利的分配与占有,帝王与宗室,宗室与外戚,外戚与宦官,宦官与宰相,其间的捉对争斗,云谲波诡,充满血腥,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头面人物取胜对手的方法都可用术——阴谋予以概括。不学有术正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一个皇帝新衣式的实情。 本书突破学院派史学研究的高墙,冲出戏论史学的滚滚浪潮,用文化学的尺度丈量逝去的历史,寻求关于历史之谜的另一种解读。
延安十年,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赢得民心,赢得天下?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命题,掩藏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也是一个具有非常现实启发意义的社会话题。《延安缔造》用开放的眼光,纪实的手法,在坚实丰富的历史资料基础上,选择普通读者乐于接受的叙述方式,全方位展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精神魅力、文化活力和社会影响力,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在局部执政环境下的政治智慧、经济政策、道德情怀和文化创新能力,再现两代人对士地的深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寻,对社会的责任。重塑延安革命精神传统,激励当代,启迪后鲲。 《延安缔造》由朱鸿召所著。
我的助理黄崎博士,不是学农的,是工商管理的博士后。他在《中国种子:基于国家安全角度的思考》中对中国种业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的回顾,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对种业发展作了许多前瞻性的论述;从粮食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的角度进行了延伸;同时就目前种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提出了许多有现实意义的见解;并针对中国种业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的思考。尽管有些观点大家不见得都认同,百家争鸣嘛,他能用心来研究我国种业的问题,我感到非常欣慰。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农业之母,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把农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