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是关于中国思想起源的一部专题研究。出于对比较文化史的观察角度的重视,我在本书中特别借用了“轴心突破”作为分析的概念。我认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对照之下,中国轴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我对于这一论题早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始终未断,不过没有机会展开较为全面的研究而已。1977年我撰写《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收在我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其中第四节题作“哲学的突破”,即是本书整体构想的发端。但“哲学的突破”在本书中已一律改作“轴心突破”。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这是我必须首先交代的问题。
本书以社会心理学为立足点,融汇其他领域和学科有关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内涵、外延和发生、发展机制等理论和方法,提出更为全面和适合我国背景的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的概念框架和理论整合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实证研究,对国外经典的双路径模型进行验证和发展,并集中探讨社会认同、情绪、效能感和价值观等核心因素对集体行动的作用机制和由此体现的我国背景下集体行动参与的社会心理特征。本书内容翔实、系统,既可作为相关领域知识普及的重要工具考,也可为多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的理论框架和交流平台,其实证研究结果,也为的实践工作提供的参考。
年月,罗素怀着对东方智慧国度的敬仰之情抵达上海。他不满于在苏联见到的革命后的种种情形,是到中国来“寻找新的希望”的。罗素在中国讲学、访问一年,悉心研讨中国文化,尤其着眼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于年发表了《中国问题》一书。时隔近一个世纪,罗素在书中预言的种种情形皆在美国、苏联、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进程中一一应验了,我们不禁深深为这位睿智的老人所折服。罗素著文一向文采灿然,议论风发,如谈到汉字的特点时说:“它没有字母语言的诸多便利,但是它体现着简朴、的真理,不为狂风暴雨摧残,不受艰难时日侵袭,保护中华文明绵延四千余年。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至今读来仍余味无穷,口齿留香。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报告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全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宝贵经验,既可以提升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也可以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历史借鉴。《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1978—2018)》全面回顾了人事制度改革走过的40年历程,总结了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与不足,阐述了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维护和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作用发挥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