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1993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的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100篇。书中的任仲平文章,以“大国大党大报”的独特基调,就事关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展开评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
《新开局:复杂系统思维与中国外交战略规划》由系统思维与国际关系研究、系统观中的复杂性、复杂系统与整体性思维、复杂性与系统演变、复杂系统思维的理论价值与启示、复杂系统思维与转型期中国外交战略规划、复杂系统思维与观念变革、参考文献等8部分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內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
本书的宗旨为阐释复杂性研究中国路径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中国特色、主要思想代表,以及基本学术内涵。中国的复杂性探索是以世界系统的形成演变为大环境、在世界与中国互动互应中进行的,世界系统的形成、演变改变着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演变也改变着世界。在彼此的长期互动互应中,世界社会的系统性、复杂性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的系统性、复杂性也在相应地提高。这就需要以复杂性研究的西方路径为参照,在对比中考察中国复杂性研究如何发生发展,形成怎样的特色,涌现出怎样的代表人物,取得怎样的理论成果,面临哪些难题,希望以此深化对中国路径的理解。 全书分13章,叙述逻辑如次:第1、2章论述地球人类系统化和世界社会的形成和演化;第3章评析复杂性研究的西方路径,为剖析中国路径提供参照;第4章阐明世界秩序迄今的历史演变,交
方镇文职僚佐指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等使府文职僚佐,文职僚佐范围,参照《两唐书》和严耕望《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其文职僚佐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参谋、孔目官、要籍等,其中行军司马副使等职,边地或战时多武人充职。 本书考证了唐代方镇文职僚佐。 书中尽可能利用经过整理出版的唐代墓志,但并不盲从,而是细心核阅原文,稽考有关史籍,以纠正编著者的错失。如前几年出版的《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此书虽;12集了不少新出土的墓志拓片,但由于编者粗心大意,著录时可说是错误百出。就伟华同志所指出的,如天平军崔成相,《隋唐五代墓志;12编》洛阳卷第十四册有《崔君夫人李氏墓志》,《汇编》编者谓此志为崔德裕作。按此文署“堂弟特进行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卫国公德裕撰”。墓主为李氏,
本书的价值在于独辟蹊径,提出了中国继承制度史这样一个独特的研究课题和体系,并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方法,规范了中国历史上的继承的概念,比较完整地研究了中国历代继承制度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程,揭示了中国继承制度发展的规律,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就总体上说,本书是一部新意迭出、有开拓性和独特学术价值的专著。
本书对十年“文革”期间,中国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党内阴谋团伙“四人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作者收集了大量历史材料,从四个人的底细开始,对他们的历史进行追踪回顾,讲述他们如何一步步积累政治资本,并一步步攫取政治权力,并结为帮派团伙,直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十年“文革”期间,这一阴谋团火为非作歹,打到一大批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卓越功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制造数不胜数的冤假错案;他们在权力斗争中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与林彪团伙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为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他们挑起群众斗群众,制造天下大乱,不惜把中国大地变成血雨腥风的狂热海洋。他们利用江青是毛泽东夫人的特殊地位,在权力斗争中屡屡胜出。而历史的进程不可能以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本书详尽讲述了“四人帮”从猖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住进中南海。在毛泽东身边,有一批为他的日常工作、生活起居提供服务的人员。 本书正是通过毛泽东的卫士长、保健医生、专列服务员以及与之有接触的文工团演员等八位同志的回忆,揭示了毛泽东红墙内外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个人情趣,从日常工作到业余爱好,从身居要职的人民领袖,到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普通人。 他身兼领导、同志、丈夫、慈父、长者等多重角色,他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在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个血肉丰满的毛泽东形象跃然纸上。
《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官方校刊颁行的一部的兵书选本,也是中国历史上部军事教科书。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四月,宋神宗为适应军事教学和训练的需要,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人“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板行之”。校定后的七部兵书,起初并不是一部书,也不称“武经”,而是到南宋时才被正式以“武经七书”称之,并且逐渐被看作是一部书,此后历元、明、清而长期不变。 《武经七书新译》以《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武经七书》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版本,对原书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和注译。
本书是刘泽华先生三十多年来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合集,共分三卷:卷《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二卷《秦至近代政治思想散论》,第三卷《王权主义与思想和社会》。通观三卷,他有两个论断,一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质,他的结论是王权主义,儒学就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其特点是权力支配经济。在学术界,持此类学术观点的学者被称为“刘泽华学派”,与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学者形成对比。
通过编年体的方式,从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间段出发,通过对早期改良派知识分子、维新派知识分子和鲁迅等人有关“个人”思想的考察,概括出关于个人主义话语思想脉络的背景:即“民”——“国民”——“个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期,个人主义话语进入了一个新的言说阶段,分析它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发生、发展与特点是本书的研究重点。同时,个人主义话语所引起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对文学内容、文学形式与作家思想的影响是本书重点探讨的一个问题,并通过鲁迅、郁达夫两个个案的分析,展示出个人主义话语所引起的作家的“孤独”体验对新文学的影响。最后,个人主义话语式微的开始也是新文化运动退潮的开始,作者希望能够透过这一角度,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退潮的原因所在。
第一张大字报、工作组的进退、破四旧、毛主席的客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军训与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校、革命委员会、工宣队改造学校、工人师傅上讲台、工宣队撤离学校、牛鬼蛇神、清理阶级队伍、五七干校、考教授、破师道尊严、批判《园丁之歌》等等。
《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全2册)》由115篇文章组成,涉及众多曾先后在向阳湖生活过的文化界人士,其中有的作家沈从文、冯雪峰、冰心、楼适夷、张天翼、孟超、陈白尘、萧乾、张光年、严文井、韦君宜等;诗人郭小川、李季、藏克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