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回忆录。张九桓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他在尼泊尔、新加坡、泰国出任大使的一些重要经历。其中记录了他与各国领导人会面“高光时刻”背后的故事,如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首相德乌帕、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总理
二战结束之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并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走上国际舞台。与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不同,南亚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有其显著的特点。该书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切入点,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探讨了南亚国家之间以及南亚国家与世界大国或地区关系的发展演变。
《亚洲新秩序》为知名国际关系学者郑永年的专题文集。作者长期研究亚洲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本书所讨论的亚洲国际关系局势问题,为其研究成果精华。 本书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系统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讨论西方秩序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危机,以及西方秩序变化对亚洲各国家与地区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讨论全球化状态下亚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围绕中国崛起来讨论亚洲地缘政治秩序。全书系统性强,结构层次清晰,从世界背景,到亚洲背景,再到中国,层层深入细化,特别是第三部分对十四个与中国崛起有关的重要国际关系问题的剖析,诚为中国外交研究的提纲挈领的文章,其学术价值非常高,影响巨大。
本书叙述了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两国关系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例举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回答了中俄关系向何处去以及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能走多远的问题。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主要介绍本书的学术背景,并从宏观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冷战后中俄两国在双边层面、地区合作层面、国际合作层面合作关系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主要从中俄关系发展的国际背景、两国在对方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根源四个方面探讨了冷战后中俄关系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集中分析了中俄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前景和两国关系对外部世界的影响等问题,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人员以及对国际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理论专著。
《国际关系精要(第5版)》对国际政治的基础话题和基本概念进行了精练、透彻的阐释,并因此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作者卡伦·明斯特、伊万·阿雷奎恩-托夫特不偏不倚地介绍了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范式——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激进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学生在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次上理解世界政治事务提供了全面的分析工具。《国际关系精要(第5版)》在前几版的基础上,根据世界政治的变化,对全球化、非政府组织,诸如健康、环境和人权等全球性问题,以及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发展问题和全球经济危机等,进行了全新的探讨和分析。
中东是历史纷争复杂之地,人类文明交汇之处,也是世界油气资源宝库。在近,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中东的战争和冲突绵延不绝,被称为“地球上流血的伤疤”。战争和冲突背后,隐现着深重的外来大国干预的烙印。冷战期间,中东是美苏全球对抗和角力的热土。冷战后,大国竟相填补中东力量真空。 9·11事件后,中东成为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主战场。伊拉克的战火,摧毁的不仅仅是不可一世的萨达姆政权。伊朗核问题的扑期迷离,暗含的是大国的切身利益。叙利亚领土上的血腥,预示着大国在中东的角逐远未结束。《大国中东战略的比较研究》为读者揭示的是风云变幻的中东冲突背后大国的阴谋、利益和较量,也是作者余国庆多年来对中东国际关系研究的心得和理论探究。 在写作过程中,中东地区的局势仍然处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因此《大国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国家为什么结盟以及国家如何选择自己的盟友,这是靠前政治理论经常探讨的重要问题。作者认为,国家之所以结盟主要是为了制衡威胁,而不仅仅是制衡权力。威胁主要源于综合实力、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四个方面。提出了国家结盟原因的五个假设并通过考察1955年到1979年中东地区的联盟历史进行了检验。很终得出结论,国家结盟的目的是制衡对自己构成优选威胁的国家,而不是实力不错大的国家。
王建伟、陈定定、刘丰编写的《国际关系中的预测(理论与实践)》充分借鉴社会科学相关领域在预测问题上作出的尝试,力图澄清和强调科学预测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价值。在介绍和评析情景分析、数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危机预警系统等常用预测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本书比较了学界在冷战结束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各种有关国际格局走势的预测,反思国际关系学界在预测问题上取得的进展与不足,探索提升预测可靠性和准确性的路径。
本书多角度地记述了作者外交生涯中难忘的人和事,从在利比里亚亲历流血军事政变、粉碎访问以色列的阴谋写到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从与莱索托王室的友谊写到与纳米比亚总统努乔马一家的交往等,新中国外交官在外交线的风釆可见一斑。书中插有90多幅珍贵照片。全书语言朴实,文笔流畅,内容丰富,引人人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一定的史料价值。
王建伟、陈定定、刘丰编写的《国际关系中的预测(理论与实践)》充分借鉴社会科学相关领域在预测问题上作出的尝试,力图澄清和强调科学预测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价值。在介绍和评析情景分析、数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危机预警系统等常用预测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本书比较了学界在冷战结束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各种有关国际格局走势的预测,反思国际关系学界在预测问题上取得的进展与不足,探索提升预测可靠性和准确性的路径。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利用日、韩、美新近公布的大量手资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韩两国为解决历史悬案、建立邦交而进行的七次会谈为基本线索,用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对1945-1965年的日韩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和勾画,提出了新的观点,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本书已经专家匿名严格评审,给予很高的评价,列入全国规划办后期资助项目,因此不会有政治麻烦。当然,审稿中还要严格把关,不能有一点纰漏。
本书作者具有四十多年的外交工作实践经验,从线退下来之后,对冷战后的国际形势演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亚洲崛起等问题作了精心的观察和思考,写成这些论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全书收入的二十余篇论文,都是作者2001~2004年期间写成的。
本书是戴秉国同志的回忆录,主要对2003—2013年他主持中美、中俄、中印、中日、中法战略对话或磋商,以及他就朝核、台湾等问题出任中国政府特使的特殊外交经历进行了回顾和记录,也穿插了一些他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还有他早年的一些经历。这些战略对话和特殊经历,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有广度、有深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 在书中,戴秉国同志以平实的语言,提出并回答了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哪些?在台湾问题上如何处理“蜂蜜和苍蝇拍”的关系?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是21世纪的“斯芬克斯之谜”,而中俄就像两根“谁也离不开谁”的筷子?朝核问题何以成为世界性难题,各方关切是什么?回忆了如何促成中国龙和印度象从相争到共舞;如何“破冰”甚至“融冰”,推动中日关系转圜;如何迫使法方不在对华政策上瞎折腾;以
《胜利在1971: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全面、客观、翔实地记录了新中国1971年重返联合国的台前幕后,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时国际政治关系与世界格局,将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与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复杂错综的外交斗争淋漓尽致地摆在了读者面前。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还有惟妙惟肖的秘密细节,气势恢弘,视野开阔,内蕴深厚,丰富可读,是研究和了解新中国外交史的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堪称纪实文学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