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是乔木1991年开始的回忆毛泽东的写作,计划写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毛泽东的思想和活动,但没有完成。自1994年9月出版,期间2003年又出修订版,此次是修订版改版重印。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话录”,是胡乔木二十多次谈话的纪录。其中有一篇1985-1986年、即这项工作开始前几年他同中央文献研究室同志的谈话记录,因属于同一个主题故一并收入。这些记录未经过他本人审定,但多是根据录音整理,只作了必要的文字修饰。第二部分“初拟稿”,是按照胡乔木生前拟定的题目,并根据他的谈话精神撰写的19篇文稿。第三部分是增订本补充的《胡乔木谈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共24篇文章。全书约550千字。
本书依据吴冷西同志手稿校订整理。 吴冷西(1919—2002)是中国新闻界著名领导人,自1952年起任新华社社长,1957年至1966年又先后兼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宣部副部长,1982年任广播电视部部长。长期伴随在毛主席身边,见证了许多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过程。 他是中共党内重要的笔杆子,从1959年起参加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文稿的起草工作。1975年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和《毛泽东选集》材料组领导成员,并负责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作的常务工作。 吴冷西奉调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时,毛主席提醒他,要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要准备碰到最坏的情况,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也就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 。 毛主席还对他说:“如果在《人民日报》呆不下去,就回到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是乔木1991年开始的回忆毛泽东的写作,计划写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毛泽东的思想和活动,但没有完成。自1994年9月出版,期间2003年又出修订版,此次是修订版改版重印。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话录”,是胡乔木二十多次谈话的纪录。其中有一篇1985-1986年、即这项工作开始前几年他同中央文献研究室同志的谈话记录,因属于同一个主题故一并收入。这些记录未经过他本人审定,但多是根据录音整理,只作了必要的文字修饰。第二部分“初拟稿”,是按照胡乔木生前拟定的题目,并根据他的谈话精神撰写的19篇文稿。第三部分是增订本补充的《胡乔木谈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共24篇文章。全书约550千字。
《陈毅的读书生活》详尽介绍了陈毅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阅读中国历史,评点中国历代人物的记录,并且旁征博引,对陈毅所提及的各种典故和文献做了充分的注释说明。为了既能供一般读者阅读,又能为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作者采用实录体的形式勾勒陈毅的读书生活,并以编年体贯穿全书,从而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陈毅的读书、读史历程。本书稿可谓为读者打开了一户窥测陈毅元帅性情志趣的窗口,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他内心世界的门。
黄炎培,1878-1965,上海浦东人,一身系有多重身份:既是政治与社会活动家,又是我国近代现代民族工商业的领袖和代表;既是近代教育家,又是学者兼诗人。他创办了当时著名的浦东中学并创办改办了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南大前身)、暨南大学、上海商科大(上海财大前身)、河海工程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被毛泽东称为“我老师(徐特立)的老师”;他是先被蒋介石推崇、后由毛泽东亲定的我国民族工商业的领袖与代表;是辛亥革命元老,曾两拒不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20世纪40年代年代创建民盟与民建并首任两党其主席(主委),1949年周恩来两度来家邀请下出任开国政务院副总理;他还是一位学者与诗人。 《忆父文集: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收集黄炎培的儿子黄方毅先生撰写的回忆父亲黄炎培文章27篇,其中
从1949年3月乘火车“进京赶考”,到1975年最后一次南巡,毛泽东乘坐专列共计72次,在专列上工作和生活了2148天,累计6年10个月21天,总行程344.79万公里。 毛泽东曾颇为自得地说过:“坐火车可以掌握主动权,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停就找个支线停下来,可下车看看,或找当地领导谈谈都行。”专列,事实上成为了毛泽东的流动办公室,人们称誉为“流动的中南海”。 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河北、四川、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广东……专列就这么载着毛泽东,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断驰骋在中国版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