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农业农村农民》比较系统、完整地编人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论述,编选自他们的著作、笔记、书信等。论述发表时限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期。本书摘编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农业生产方式、土地所有制、地租、农民的阶级属性、工农关系、农村发展、城乡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反映了他们在上述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贡献。
对晚年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的研究,目的是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当前的实践。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内容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同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历史的联系。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是l978年以后才陆续提出来的,但摆脱苏联模式,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50年代中期以后就开始了。众所周知,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探索,虽然有严重失误,但也有重大的成功。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固然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并且确已成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先导。然而,在探索中的失误,也已经成为今天深化改革的有益借
本卷收录了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XIII-XV笔记的内容,即《剩余价值理论》的最后部分。《剩余价值理论》在1861-1863年手稿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经济学,并且在1844年春,产生了撰写《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的想法。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尤其是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创立了崭新的经济学理论。
本书编入毛泽东在七大的八篇报告和讲话,另外有两篇讲话,即《对 的说明》和《在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上的演说》,因同七大有紧密联系,也一并编入。这十篇报告和讲话中,有三篇已经编入《毛泽东选集》,即《两个中国之命运》、《论联合政府》和《愚公移山》;有两篇曾发表过,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发表时题目为《“七大”工作方针》)和《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发表时题目为《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报告》),这次编入时作了少量文字和史实的校订;其余五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作了文字整理和个别史实的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