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两部经典著作合二为一,在原著基础上增设了注释、译文、名家品读、实用谋略和商业案例等栏目,在重现古典兵书原貌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古典计谋进行全新解读。全书体例科学合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可读性强,是现代人不可不读的佳作。
军事上的 小单位 是指以营、连、排为单位进行作战的部队。小单位战术(SUT)是一门成熟的艺术,利用小单位战术能够使作战团队充分发挥效能。本书基于多部英美陆军公开的小单位战术资料进行梳理、编撰,专*、系统地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和应用实例,让读者感受步兵小单位作战的魅力。 首先,本书通过分析各国现代战争中的实际战例,指出小单位战术对整体作战的影响,并总结小单位作战的基本任务、作战原则和各应用层面; 其次,本书通过大量图文示例来讲解小单位常用战术和技能,如战斗技巧与机动、实弹火力下的机动安*、进攻战术、防御作战方式、巡逻控制、战场行动标准程序、即时行动程序、战术车辆机动等,并归纳出相应作战要点。 末尾,该书在附录中介绍了测距卡的使用、火力支援协同方式、野战基础技能和战场急救要点,供读者参考。
本书是汉斯 罗特的孙辈对罗特在东线作战时所记3本日记的整理和翻译。 罗特隶属于国防军第6集团军第299步兵师反坦克营。1941年春末, 巴巴罗萨 行动开启,德军入侵苏联及东欧地区,罗特所在的师参与了之后在普里皮亚季沼泽南部、基辅包围圈、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沃罗涅日、奥廖尔突出部等地的苦战。1943年夏,苏联红军以压倒优势战胜了德军,德军被迫在整个苏德战场完全转入战略防御。罗特也于这一年消失在中央集团军群覆灭的血肉熔炉中。作者从德国士兵的角度,用细腻的文笔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警示后人和平的可贵。
本书选取了普通读者及军事爱好者非常感兴趣又极具代表性的1500则军事知识和常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军事制度、军队体制、军队建制、军人衔级、军人军职、军队奖惩制度与勋章、军队标志与服饰、军队礼仪、军事演习、武器装备、军事战争、军事人物、军事机构、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全书力求以科学严谨的语言介绍军事理论科学和军事技术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方便读者快速走入军事世界,并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本书在体例编排上注重其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让读者可以轻松阅读、便捷查阅,有助于读者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素质。精心挑选的近400幅珍贵插图,包括有关当事人的肖像特写、多种军事武器照片、军事史上的精彩瞬间等,与文字互为解读,相辅相成。再通过新颖的版式设计,从而使得本书使知识性、
本书写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书中收录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等,记述了1919年一战结束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的影响世界局势变动的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情节风云变幻,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同时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构思严密、文笔优美、语言精彩、卷帙繁浩、气势磅礴,是丘吉尔富于代表性的一部力作,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被抢购一空。丘吉尔因此著作于1953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中说: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这句话恰好诠释了这部回忆录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心目中的地位。书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包括当时还只是个传令兵的希特勒、凡尔登战役中被俘的戴高乐、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时任法国总理的乔治 克列孟梭
战争是与整个人类历史相伴而生的。由于战争的存在,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耀眼的军事统帅和军事理论家,同时也发生过许许多多的经典战役。透过这些经典战役,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血与火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 本书汇集三千多年间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生过的两百多场经典战役,将漫长的世界战争史具象化。用翔实通俗的文字、丰富生动的图片、权威的解读。把战争的详细过程和幕后真相娓娓道来,并分析双方的军事部署、战术运用、指挥得失,带给你不一样的震撼和启示。
本书讨论了从君士坦丁堡陷落到三十年战争爆发之间,也就是1453 1618年间的战争形式变化。在这近两个世纪里,欧洲爆发了仿佛无休止的一系列战争,西班牙、法国、英国、奥斯曼帝国、匈牙利、奥地利、荷兰等轮番登场,在硝烟中见证了火药武器的大发展、防御工事的新变化、步兵轮射体系的诞生、炮兵等新兵种的崛起、旧骑士向新骑兵的转换 在这场漫长的军事改革中,作者对次第爆发的大小战役进行了细致梳理,进而对这一过渡时期的军事技术与理论展开深入研究。
进入20世纪过后,中国军队开始走向现代化改造的进程,在受到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后,中国军队试图为自己配备合适的远程火力,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促成了近现代野战炮兵部队的诞生。诞生之初,受国力之困,不但无法生产炮兵装备,在选择具体型号时也遇到众多困难,直到正式下定决心选定一国为参照创建为止,中国野战炮兵部队的发展才踏上了正轨。至1937年,中国野战炮兵部队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培训出合格的人才。本书*面系统地讲述了1937年前,中国野战炮兵部队的发展历程。
本书介绍了二战期间,德国、**、英国三国的步兵分队战术,作者从步兵武器、理论思想、编制组织、战术思想等角度,详细介绍了三国步兵分队在执行进攻、防御、行军、巡逻、侦察等任务时常见的战术战法,并结合典型战例和当事人回忆,为读者勾勒出战争期间各国步兵作战的全貌。
在二战的舞台上,尤其是在东线战场上,苏德两军都大量装备和使用装甲列车执行作战任务,装甲列车迎来了其征战历程中的*峰时刻。德国是装备和使用装甲列车*多的国家之一,其装甲列车部队的规模仅次于苏联。本书是《战斗民族的钢铁巨龙:苏俄装甲列车图史1917-2015》的姐妹篇,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各类线图全面而形象地展现了二战时期德军装甲列车部队的面貌,尤其对德军装甲列车的装备细节和车组乘员的战斗生活有着细致的描述和展示。
阿富汗位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交汇处,属于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历史上数次成为大国的征讨目标和角逐场所,然而它却一直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 帝国的坟场 。近代以来,英国、苏联、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动武,但很难将其征服阿富汗。本书梳理了发生在阿富汗土地上的战争,讲述了这些战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前因后果,重点讲述了1979 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与2001年至今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文笔生动,资料翔实,既把握宏观讲述又兼顾微观描写。
《二战德国陆军*197突击炮营战史:*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一书以多位197突击炮营官兵的战时日记、回忆材料和作战报告为线索,真实再现了*197突击炮营的组建经过、训练成军,以及在巴尔干、苏联国境线、乌克兰、克里米亚和东线中部地区的战斗历程。在**程度上填补了德国陆军*197突击炮营和*653重装甲歼击营完整的二战战史。 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记录了战争中的人情与人性。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士兵的回忆和大量历史照片多方位地呈现出一些激烈战斗场面,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收益。
本书以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本陆军联队为著述对象,以*主要作战力量的步兵联队、炮兵联队和战车联队作为研究对象,介绍其编制构成、武器装备、战斗路线,与战役行动相结合,并配以相关的历史地图、照片,讲述了日军各联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作战历程,揭示日本陆军从诞生、发展直至覆灭的历史过程。
这本书是一份真实可*的记录,描述了一名普通前线德军士兵的战场经历,他和他的战友们在东线艰难度过的每一天 无论冬夏雨雪,他们扎根于前线的战壕或散兵坑内,日复一日地为自己的生存提心吊胆,为了自己不被杀而杀掉敌人。周围的土地经常会变成熊熊火海,他们不时感受死亡冰冷的触摸,眼睁睁看着尸体堆积如山,痛苦聆听着伤员的惨叫和垂死者的呻吟,并在噩梦中继续承受折磨,直到其中少部分人可以从地狱般的恐怖中生还。
1939年到1940年,芬兰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西方世界习惯称之为 冬季战争 ,而苏联称之为 芬兰战争 或 苏芬战争 。这场战争涉及双方长期的历史矛盾,虽然仅仅持续了105天,但在两国历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书作者按照不同的战场和战役时间将内容分成不同的章节,以地面战役为主,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真实的冬季战争以及普通参战士兵的经历。
本书通过深入辨析明蒙双方的众多史料,揭开土木堡之变的众多谜底,还原出土木堡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军事布局、胜败原因,以及三百锦衣卫死战捍卫明英宗的一系列历史真相。以此为基础,详细讲述土木堡之变对明代中后期边防政策和战术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以及明朝边防重心的转移。系统介绍明帝国创立的具有相当 性价比 的火器战车战术,以及 俞龙戚虎 这对军事天才在其中的作用;揭示了女真人是如何以明代车营战术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军事体系,从而摧毁明帝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