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全面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在长江流域长达8年的艰苦作战,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述,向读者展示了海军长江抗战的恢弘画卷。由于作者是海军中人,对海军战略战术有相当了解,所以书中从军事角度的分析相当到位,值得一读。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感较弱的一个朝代,特别是军事上,似乎除了灭亡陈朝、统一南北,再没有其他值得注意的战争。实则不然,隋朝可以说是从开国打到亡国,几乎无年不征、无岁不战。隋朝的作战对手,包括南陈、高句丽、突厥、吐谷浑等国家和部族,末年还爆发了以瓦岗军起义为代表的农民战争,不仅战争范围广,而且相当精彩。本书不仅展示了隋朝的战争面貌,还解读了战争背后的政治演进,撷取了战争中那些名臣将相的精彩瞬间,力求为读者呈现一本较为别致的战争史记。
福山在1989年提出现已家喻户晓的宣示,我们所知的历史已臻于终点。十年后,他修正自己的论点:我们还没抵达历史终点,因为,我们仍未臻于科学终点。在这部著作中,对于快速发展的生物工程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福山提出了警告。福山认为今天的科技已经有各种提升、改变人类能力的方法,而在未来这种改变恐怕将会更剧烈,目前我们用药物及外科手术来改变我们的能力,而不久的未来,我们会有基因工程及其他方法可以改变人类最基本的特性。生物科技如果漫无节制的发展下去,会根本改变人性及人类社会,这就是福山所指的“后人类的未来”。
本书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当前领导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论述了思想方法问题的重要性和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方法的好传统;对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照辩证法办事、解放思想、战略思维等作了系统阐述;强调思想方法问题在本质上是哲学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要重视并善于从哲学高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本书思想深邃,资料丰富,深入浅出,有丰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是一本学习思想方法论的有益读物。
信息化国防动员理论是构建信息化国防动员的先导。创新的信息化国防动员理论,是军事技术与军事革命发展的指南和灵魂。未来国防动员的重心是信息化国防动员,信息化国防动员涉及的领域广、内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重视信息化国防动员,认真研究信息化国防动员的新特点,新规律,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国防动员理论,逐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国防动员体系。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为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信息化国防动员概论》的出版,是信息时代研究信息化国防动员理论的一项可喜成果。 这本书虽然从世界范围来研究时代课题,但其落脚点却紧密结合我国国防动员实际,为尽快实现我国信息化国防动员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了
关于本书 西方传统中,社会契约理论是最强大的社会正义理论之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当代首屈一指,但它也未能解决如下三个社会正义问题:我们如何把教育、健康关怀、政治权利和自由等这些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那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我们如何把正义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我们如何把非人类动物纳入我们的社会正义观? 玛莎?C?纳斯鲍姆的杰出著作《正义的前沿》,正是从处理这三个长期被现存理论所忽视的、亟待解决的社会正义问题入手,寻求一种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进行社会合作的社会正义理论。基于对现有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三个方面局限性的反思,纳斯鲍姆发展出一种基于“能力”的替代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思考政治合作的目的和政治原则的本质,以及期待一种适应于所有物种包括非人类动物的更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 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
《理解国际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第八版)》由国际关系著名学者、政策制定参与者——约瑟夫·奈教授所撰写的教科书,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世界政治概况,阐述了从次世界大战到现代恐怖主义、信息革命以及全球治理的诸多内容,回答和提出了有关国际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全书熟练地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评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从而为国际关系学者及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今国际事务的框架。
联盟是国际政治中经久不衰的现象之一,是国际安全领域重要的行为体和互动形式。随着国际格局演变和安全形势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缔结的联盟历经形成、延续和衰败的生命周期,塑造着国家间战略互动的走向,也左右着地区或国际体系中战争与和平的进程。古今中外,围绕联盟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已经有大量的积累,不过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这一领域仍然有许多待解的问题需要挖掘。本书试图汇集中国学者在联盟政治这一国际安全核心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从而推动这一领域继续朝着精深的方向发展。
《现代核战》在坚持科学性、学术性、知识性的前提下,力争注入通俗性和可读性的元素;同时,考虑当前阅读需求,在内容编排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夹叙夹议,娓娓道来,使读者在重温历史、眺望未来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战争,这个人类相互残杀的“怪物”,自从降临人间,就不断地变幻着形态和花样,一路呼啸着、狂奔着。它通过攻伐、杀戮、威逼、利诱,改变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命运,改变着地图板块的原有模样和色彩,决定着人类文明的走向。《现代网络战》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和文风,对现代网络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解读。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系列出版物。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主编皆为国际关系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每年出版1-2辑,为CSSCI辑刊,已经在我社出版到24辑,本书为第25辑。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思想理念的集中体现,已被载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和安理会的多项决议,对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本辑主要发表深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学术论文,分为两个主题:一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哲学内涵和理论构建;二是关于新时代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研究。主要文章涉及这几方面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与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联;等
《看清世界与正视中国:“孙中山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是由参加孙中山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各国学者提供的近百篇论文中挑选出四十余篇与本次会议主题相关的论文结集而成。有些关于黄埔军校方面的研究论文虽与会议主题关系密切,但已在有关论著中公开发表了,为了节约篇幅这次也只好割爱不再重收。 《看清世界与正视中国:“孙中山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在编辑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结构和观点基本上不作改动,只是有的文章由于篇幅过于冗长作了一些文字的压缩,并将体例作了统一规范,有些外国学者的文章在翻译为中文时文字不太通顺则作些文字的梳理,有的文章的题目过长作了适当的整合。
本书以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的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现代社会流行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如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群主义、新自由主义与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以马克思关于“真实的集体主义”和“虚假的集体主义”的区分为依据,探讨作为现代社会福利的政治和道德基础的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建构社会福利理论过程中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