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是二战期间德国陆军指挥官必学手册,是军事*上的重要学说表述之一。 本书以克劳塞维茨、毛奇、泽克特的传统为蓝本,表述了德国从事战争的方式,将一战中出现的武器(例如坦克、卡车、装甲车、飞机)有效纳入德国机动作战和战术灵活性的传统,毫无遗漏地收录了战事过程中指挥官职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指挥、进攻、防御、坦克战、化学战、后勤等)。从数个士兵的侦查行动、警戒工作,到整个部队的行军、进攻、追击和防御,再到空军、骑兵、装甲战车等的行动准则,甚至还包括化学战与其他特殊条件下的战斗。这些内容也使本书在出版70多年后,依然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共两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讲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即将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38-1945》将为大家呈现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中日两国装甲兵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区作战的历史。
本书主要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趣闻轶事。 围绕一战后德国的 复仇 这一主线,讲述了希特勒如何招募盟友,一步步展开报复,直至阴谋破产的故事。 将二战历史中冷门但有趣的细节放大,利用趣闻轶事推动主线情节的发展,令全书高潮迭起。
本书主要讲述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趣闻轶事 从萨拉热窝事件王储费迪南大公及其妻子被杀引发的连锁反应,到大战爆发各参战国之间的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再到 速战速决的进攻战 如何发展成 把各参战国搞得焦头烂额 的堑壕战,以及这场美其名曰 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如何成为下一次大战的导火索。
《击沉一切: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对日作战回忆录》完整且详尽地描述了1942年至1945年间关于太平洋战争和潜艇战的故事。从 独狼战术 到与水面舰队的大规模联合行动,这支 沉默的舰队 战绩斐然。作者洛克伍德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潜艇指挥官在执行运输补给、人员搜救、侦察敌占岛屿、秘密渗透、突破敌人在水道布设的雷障等任务过程中的真人真事,这些故事来自海上巡逻期间,或是艇长们自己的起居室。大量生动的细节为书中的文字加上了真实的注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性和善意也令人畅快、愉悦。除此之外,作者还详细描述了当时新一代潜艇的缺陷、在作战中遭受的挫折及鱼雷的改进过程。
本书深入挖掘美日双方的官方史料和战事亲历者的个人回忆,首先以独*的眼光,对莱特湾海战爆发前的战略态势和世界政治背景进行了细致分析,继而以夹叙夹议的笔法,对美日两军的排兵布阵和战场过招做了精彩述评,随后详细解读了这场战役对整场太平洋战争、对美国太平洋战略以及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书中不仅重点分析了锡布延海战、苏里高海峡海战、萨马岛海战、恩加诺角海战这四场主要较量,而且涵盖了双方前哨的交锋和追击穷寇的收尾战斗,展现了一幅规模浩大的海战全景画。
从风帆战列舰直到潜艇的时代,人们究竟是怎么在海上作战的?在发现敌人舰队时,如何立即与之战斗?为什么在木制帆船时代,几乎所有伟大的海上战役都没有结果?铁甲蒸汽战舰是如何化身毁灭使者的?潜艇又是怎样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为水下幽灵的? 从木质战舰到潜艇,从初期的海盗劫掠到二战时大西洋上的大规模海战,在《海战论: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中,约翰 基根除了将 海上战争 的由来道出之外,还集中描写了四次关键性的海战:特拉法加海战、日德兰海战、中途岛海战和大西洋海战。他带我们直面这些战斗的核心,并提供了一个世纪以来海上战争的非凡全景,以及海战的演变过程。 不过,他没有谈及太过具体的战争细节,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讲述指挥官的抉择、战时的判断、战争思维,以及战术、部署和新武器带来的改变等问题上
作者科鲁姆以魏玛国防军总司令汉斯 冯 塞克特领导的时代为重心,描述了一战后德国在战略战术、武器研发、编制、训练中为本国未来战争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性变革。除此之外,一批富有远见的德军军官也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装甲战术家恩斯特 福尔克海姆和空中战术家赫尔穆特 威尔伯格。*后,得益于这些实干家和他们付出的努力,魏玛国防军重获新生,并由此发展出了在后来辉煌一时的 闪击战 理论。
公元前323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去世。这位世界征服者的骤然离世,使亚欧大陆的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亚历山大生前并未指定继承人,其麾下部将开始为王座的归属展开殊死搏斗,昙花一现的庞大帝国很快分裂。这些曾跟随亚历山大南征北战的骁勇战将,用波澜壮阔的四十年拉开了 希腊化时代 的序幕。佩尔狄卡斯、克拉特鲁斯、安提帕特、波利伯孔、卡山德、安提柯、欧迈尼斯、塞琉古、托勒密、利西马科斯、德米特里乌斯等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在刀光剑影中争夺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他们当中的佼佼者,还凭借军事实力割据一方,建立了家族世袭的王国。从克拉农战役到加邦战役,从萨拉米斯战役到伊普苏斯战役,继业者们在帝国的辽阔疆域内鏖战数十年,众多民族与部落卷入其中,形成一幅宏大而瑰丽的战争画卷。 本书上卷主题为 将领
本书通过对初级指挥官和普通士兵战场经历的研究,探讨 1939 1941年德军 闪 击 战 的发展和运用。 重点选取波兰、挪威、西欧和俄罗斯战区中 德军 士兵和下级军官的经历 加以叙述 ,让读者更好地了解1939 1941年间,德国 闪击战 战术能取得成功 的原因 。
自古巴比伦时代起,重步兵就统治着战场。他们肩并肩站在一起,手持长矛与盾牌,俨然铜墙铁壁。正是这种重步兵方阵,使希腊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导力量。此后,经过马略改革的罗马军团,从战术层面破解了希腊方阵,终称霸地中海。本书聚焦于军团与方阵对决的时代,深入研究当时军队的战术与装备,挑选了六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战役来进行详细分析,即公元前280年的赫拉克利亚之战、公元前279年的阿斯库路姆之战、公元前275年的贝尼温敦之战、公元前197年的库诺斯克法莱之战、公元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之战和公元前168年的皮德纳之战。作者从原始资料出发,以Z业的军事史视角,对这些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命运的决战做了生动叙述。
◎1940年6月传奇式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仍有大量英军部队与法国盟友并肩抗击德军。在阿布维尔发动一次猛烈反攻,接着又在索姆河沿线顽强防守后,英军被迫从勒阿弗尔、瑟堡、布雷斯特和圣纳泽尔再次撤退。法国垂死挣扎的同时,政治家和军人却在争论该做什么 到底是逃往英国或北非,还是寻求停战。 ◎本书焦点是 红色方案 和1940年6月的海军和空军的行动,详细介绍了法国战役结束前三周的情况,并解释了这段时期对战争余下阶段英法关系的影响。 ◎本书还从军事、政治与人性的角度讲述了1940年6月法国的崩溃,以及意外缴获的军事装备、燃油和工业资源如何增强了第三帝国打击下一个对手苏联的能力。
随着 1848年革命的失败与1850年《奥尔米茨条约》的签订,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帝国在整个德意志地区确立了优势。此时,作为普鲁士王国的世袭统治者,霍亨索伦家族的事业陷入了低谷。但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普鲁士涌现出数位站在历史舞台中心的杰出人物,除了国王威廉一世,还有俾斯麦、毛奇与罗恩。他们 继承了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遗产,将普鲁士军队打造为一支充满战斗力的近代强军。此外,德莱塞与克虏伯改进了步枪和火炮,使普鲁士军队如虎添翼。在 1864年普丹战争中,普鲁士从丹麦手中夺取了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施泰因两个公国。随后,普鲁士与奥地利就这两个公国的归属问题产生严重分歧,战争一触即发。1866年7月,普鲁士在柯尼希格雷茨战役中击败奥地利,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军事格局,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
二战中,盟军和轴心国军队在北非沙漠展开的战争是纯粹的机械化战争,该战区先后运用了很多 技术。这个战区也是英军、英联邦军队和后来的美军与轴心国军队在三年中一直保持接触的战区。 军事历史学家罗伯特·福尔奇克关于北非坦克战历史的书分为两卷,重点介绍了1940年—1941年在利比亚和埃及进行的装甲战,以及1942年—1943年的装甲战,包括突尼斯战役。《沙漠装甲:北非坦克战——1940年至1941年从贝达富姆到十字军行动》是其中的前卷,探讨了这场战役的前半段历史——从1940年的意大利攻势和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部队的到来,到1941年为托布鲁克解围的英国十字军行动。 本书以大量历史文献为基础,对这个时期的盟军和轴心国的装甲部队、装备、条令、训练、后勤和作战情况进行了研究,评价了战场上的各方,还评价了隆美尔以及很多英国将军的指挥
《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以客观严谨的文笔记述了始自 巴巴罗萨 ,包括斯大林格勒战役、 堡垒 行动、第聂伯河会战,苏军历次攻势及德军北方、东南、西部各战区相关行动,终完结于柏林会战的完整苏德战争史。在介绍战争进程的同时,本书还对战争中的人物进行了细致描绘,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人,亦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当时情况下做出某种选择的原因 比如芬兰元帅曼纳海姆为何在对苏态度上犹豫不决、几经转变,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但也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着J大关系。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相当难得的描述东线战场,尤其是苏联红军与德国国防军、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这一路征战步伐的佳作,它不仅真实地描绘出了苏德战争,还回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红军究竟是如何赢得了战争。
本书以列传的形式了记录50位二战苏联海空军部队的上榜wangpai飞行员,涵盖他们的战前成长、战时作战以及战后生活;严谨地考证他们的座机机型和个人战绩;一展从布列斯特到诺门罕上空的红色铁翼的风采。这些在东线战场上诞生的反法西斯阵营中数量多、战绩高的wangpai飞行员群体,这些的空中斗士,他们的精湛技巧、顽强意志、勇气和骄人战绩值得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