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部分战争艺术的爱好者而言,中世纪都是一段黑暗的时代。然而从十一世纪开始,欧洲各民族在与外部敌人的碰撞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战争艺术。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以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军团的衰落为始,以玫瑰战争为终,对西欧各基督教王国以及拜占庭帝国军队的组织、装备、战术、战略发展历程以及*名战例进行了*面又不失详细的介绍,并从法国骑士、英格兰长弓手、瑞士纵队、意大利佣兵等几个兵种出发,展现了自十字军运动失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战争艺术发展历程。 查尔斯 欧曼爵士从中世纪残破的文献中,重新构建起了中世纪战场的宏伟蓝图。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未有哪部书能够完整地将中世纪各国军队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如此明确工整。无论是*业的战史研究者还是对中世纪战争史浅尝辄止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益匪浅。
《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以 战争背后的战争 的颠覆式写法,对1904年至1919年 费希尔 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作出了真实又生动的精彩记录,是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的传世经典。本系列共五卷,此为第三卷。 本书第三卷围绕着1916年5月底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展开,从战前大舰队的准备,战时的表现,一直延伸至战后的检讨与改革。同时本书也包括了日德兰海战结束后,英国海军已经开始面临的德军潜艇战威胁,以及由此导致的海军部高层洗牌。
本卷讲述了1918年1月至1919年夏季,更准确地说是杰利科离任后海军部建立起新秩序,直到公海舰队在斯卡帕湾展开自沉行动的英国皇家海军历史。在作为起止点的这两大事件之间,作者马德尔着重介绍了以下内容,包括 戈本 号出击、针对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展开的激动人心的跨海远征、公海舰队zui后的出击、北方拦阻网体系的布设、船团体系的建立及发展、海军停战协定签署和公海舰队投降,以及对德和平协议中有关海军内容的谈判。除此之外,作者对协约国内部的钩心斗角、英美潜在的海军军备竞赛、英国岌岌可危的海上霸权等内容亦有精彩描写。
《军政名人的最后岁月》以大量生动、真实的细节展现了开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感人场面,讲述了人民解放军进入北京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定都北京,选定国旗、国歌等诸多内情,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还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恢弘历史场景。
本书探讨了1792—1815年期间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及英国军队的战术体系,系统分析步兵、骑兵、炮兵的战术及威力。就军队五大兵种的横列、纵队、方阵等重要战术提出了论点,还就步兵及骑兵战术使用时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与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军队进行了横向比较。
《次世界大战史纲》的主要优点在于简明扼要,对大战的背景、过程和结局,对主要战场和次要战场,对陆上、海上和空中作战行动均有所交待,读者可在很短时间内,对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次世界大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或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加之作者是记者出身,语言较为活泼生动,对某些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虽寥寥数语,但栩栩如生,给读者以较深印象。作者还不时插入一些评论,其中不无画龙点睛之笔。
《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以 战争背后的战争 的颠覆式写法,对1904年至1919年 费希尔 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作出了真实又生动的精彩记录,是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的传世经典。本系列共五卷,此为第四卷。 本书第四卷的核心内容是海军部应对德国潜艇威胁的努力。1917年2月开始的 无限制潜艇战 使英国陷入了相当危险的境地。海军部对抗潜艇的诸多手段都以失败告终,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迫使他们寻求变革。护航队体系在重重困难下缓慢投入应用,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潜艇的威胁被逐步削弱,英国终于熬过了海上战争中的艰难时日。
龙的航程(北洋海军航海日记四种)》由吉辰编著。19世纪80年代,是晚清海军快速扩充实力的时期。清政府先后从英德两国购买了“超勇”“扬威”“定远”“镇远”“济远”“致远”“靖远”“来远”“经远”等舰,构成了后来北洋海军的主力。为了接收外购军舰,清政府先后几次派出接舰团远渡重洋。其中有两位成员留下了详实的日记,为后人了解那一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这又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的四个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本书探讨了1792—1815年期间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及英国军队的战术体系,系统分析步兵、骑兵、炮兵的战术及威力。就军队五大兵种的横列、纵队、方阵等重要战术提出了论点,还就步兵及骑兵战术使用时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与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军队进行了横向比较。
本书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翔实的资料以及国际著名军事历史专家和军事装备专家的专业点评,向读者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国潜艇的兴衰史。 这本书无论是作为研究二战的军事史料还是舰船爱好者的收藏都非常有价值。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进》从东线战事爆发首日,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先后讲述了发生在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等地的战斗。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难得的佳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国民党空军飞行人员冲破严密的控制,先后有40多架各种类型的飞机、100多人次驾机或起义归来。 《飞向新中国(建国前后国民党飞行员驾机起义纪实)》通过讲述国民党空军飞行人员驾机起义的故事、反映上个世纪中叶,中国一批20多岁的年轻人痛感民族积弱、外族欺凌,抱着孙中山倡导的“航空求国”的美好愿望,到美国求学,从事飞行训练,回到后驾机抗击日寇的侵略。其中,有不少人是在国外阅读进步书刊,了解了共产党和解放区,相红回国后以“母亲”为暗语寻找共产党,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当国民党发动内战时,这些年轻人义无反顾地驾机起义,投身建设新中国的行列,不少人有幸经历了人民空军初创时期的多个“”。 《飞向新中国(建国前后国民党飞行员驾机起义纪实)》的材料来自当年驾机起义人员的回忆,并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 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 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
《东进》从东线战事爆发首日,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先后讲述了发生在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等地的战斗。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 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难得的佳作。
简称“四野”,义称东北野战军,它是由抗日战 争转入大反 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 日联军逐步 发展而成,其缔造者是林彪、罗荣桓。部队尚未完成 建制,就千 里跋涉,飞兵出塞,挺进东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雄狮的怒 吼开始响彻东北大地;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 势,奠定了 东北战局;辽沈一战,震惊中外,东北全境解放。 当四野百万雄狮同师关内,战争的天平已经发生 逆转,国 民党政权的丧钟已经敲响。平津一战,北平、天津及 华北广大 地区,尽归解放军之手。随后,部队又挥师南下,先 后发动了湘 赣、赣南、两广及海南岛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将胜利 的红旗,一 直插到天涯海角。 英雄的时代铸造英雄的部队,英雄的部队书写战 争的神话。它 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横扫东北三省,挥师入关,决 战平津
《沙漠群狐:隆美尔与非洲军》从1941年3月31日隆美尔与非洲军对英军展开的一次突袭入手,以1943年5月13日非洲军投降作为结束,通过细腻的笔触,辅以大量史料,完整地讲述了二战北非战场包括阿莱曼战役、突尼斯战役、图卜鲁格围攻战、哈勒法亚山口之战在内的一系列激烈战役,以及不同阶段战局形势的变换。本书还从德军的视角出发,分析并且介绍了非洲军使用的战术及其战斗经历。但本书并不是单纯的人物传记,而是在讲述具体战役的基础上,还原隆美尔的性格和他高超的战略战术,包括那些未能施展出来的战术。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1931年11月7日成立,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黄安七里坪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下辖红4军和红25五军,共五个师近3万人,原第4军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徐向前任方面军总指挥兼第4军军长,陈昌浩任方面军政治委员兼第4军政治委员。邝继勋任第25军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使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指挥更加统一,为尔后进行较大的运动战创造了条件。1931年11月至1932年5月,队伍扩大为三个军:4军、9军、25军,共六个师。 在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时,由于担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的张国焘指挥错误,10月,部队被迫转移,开辟了川陕根据地,与川东游击队会合。以后,又扩编为4、9、30、31、33五个军共8万余人。 1935年3月,第四方面军开始长征。6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