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丛书共有八卷,即:《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邓小平的故事》、《开国元帅的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开国大将的故事》、《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中出类拔萃者。他们的道德文章堪为师表,文韬武略出众超群,革命精神足称楷模。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虽然书中所讲述的人物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则成为我们民族用之不竭的财富。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纷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为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玫直在修正着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代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语境中,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
《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作者黄山松作为一位曾参加过诺曼底战役老兵的后代,根据其父口述的整理,再现了中国几位海军战士参加诺曼底战役的真实经历。《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共五章。分别为章缘起;第二章支离的舰队:1917~1937;第三章整合与选派;第四章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纪录;第五章余绪。
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巴顿是盟军的英雄,他们打败了隆美尔、希特勒,让世人称颂;他们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同床异梦,令后人困惑。
本书共包含11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腐败史,涉及的领域从公共工程到公司治理、从特许权到食品药品监管,非常具有代表性。正如编者在导言中所说,其时美国的情况,“与当今许多现代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地区并无二致。”该书对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改革治理的分析解读,对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将有很大的启发和助益。
在这本关于《红军》的新概念书的前言里作者这样写到,“年轻人是用好奇与神秘的思维来想象那段故事的。他们臆想中的长征,显然是用自己喜欢的自我折磨以及正在流行的小资方式——徒步行走来比对、定义。民间自发的对于那支军队的兴趣与爱好,正在成为一个潮流。在许多的网页上,以及更多的幼小的孩子们的留言以及思考中,长征正在被形式化。红军也成为某种先锋名词的代表。红军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们中间,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纪念版式。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从七十岁到十岁的人群,对于它有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这种现象就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杂乱,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这其实是一个神秘的命题。如此不同的人群为什么会如
本书共分十章,约37万字,时间跨度为1932年—1945年:章、特务处的成立与发展; 第二章、军统局的成立与发展 ; 第三章、对日电讯工作; 第四章、华东敌后工作; 第五章、华中敌后工作; 第六章、华北敌后工作; 第七章、华南敌后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大西洋战场发生了迄今为止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的空中进攻和防空战役(不列颠之战)、人类战争史上规模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潜艇进攻和反潜战役(大西洋之战)。本书全景揭示这两个战役曲折复杂、惊心动魄、离奇古怪的战役过程和作战场面,以全新的视角探寻空海战役指挥的真谛。
本书次详尽地披露了甲午战争期间一些不为人知的秘闻轶史和内幕故事,揭开了100年前在华日本间谍网的秘密,具体到某日某时,现场的人物、情景。这是一系列惊人的发现,足以成为一本“有学术价值的故事书”,他有望填补或加强某些空白。 作者旅居澳大利亚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海外珍贵史料,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复杂、多样和精彩。他对史料的发掘令人如坐针毡、如鲠在喉,他的那些精辟、有时锋芒毕露的史论,也一次次地震撼了我们的耳膜,在传统纸媒和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的热潮,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刮目相看。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参加这场战争和为它做过种种努力的人,是不会忘记这段历史的。就是当时在课堂上,听讲过“谁是最可爱的人”故事的小朋友,现在还常常把志愿军英雄故事讲给他们的后一代听。我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每忆及这段往事,便禁不住内心的激动,那血与火的战斗日月,就像昨天发生过的一样。在这和平的日子里,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温故可以知新,而且也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1950年10月,新中国诞生刚刚一年,经过多年战乱的中国人民,极想在和平的环境里,把国家建设好;而美国却不顾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愿望,竟令其侵朝军队越过“三八线”,向中朝两国边界鸭绿江、图们江疯狂进犯。其空军竟轰炸扫射我东
前苏联在20世纪发生了许多引起世人关注乃至震惊的事情。本书作者力图抹去历史的尘埃,将事情的真相加以揭示。他披露了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是否有为自己被枪毙的儿子复仇的动机、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为什么能战胜内务部长谢洛科夫、是谁使戈尔巴乔夫登上了权力的,还有:元帅们是否真的在搞阴谋、朱可夫元帅又是怎样被罢免的……鲜为人知的内幕,扑朔迷离,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虽为一已之见,却也提供了新的材料,新的观点。
《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是应人民出版社之约而撰写的,选题确定之后,作者找了几位同事,请他们共同承担书稿的写作任务。他们对相关问题均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都在中央党校的主体班次担任过期相关专题的教学。因此,《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稿多数专题是在教学讲题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书主要讨论了西方民主理论中有关民主制度及其原则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作者带着强烈的批评和质疑精神,讨论了民主理论中所带有的性问题。此书旨在启发学生的多元思考,培养其理性批评能力,可作为大学教材,尤其适合作为研究生的教材使用。对教师和学者们来说,这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学术参考书。
本书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推荐的干部和读者学习研究系列图书之四,也是《史林智慧琐谈》的本续集。 本书的文章,主要集纳于《党的文献》杂志2007年第6期至2009年第4期“历史文献中的人和事”专栏。这些文章,或文献新解,或旧事钩沉,或人物论说,继续体现了《史林智慧琐谈》及“续一”两书“编者说明”所说的初衷:从历史文献中捡拾智慧,以开阔历史视野,以助资政育人;夹叙夹议,以小见大,彰显随笔文风。
1945年4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春天,战争狂人希特勒一步步走向了穷途末日。战争末期,希特勒依然妄图死守柏林等待缓机。无奈常胜将军朱可夫率领百万大军重重包围了柏林,毫无空隙可乘。绝望之下,希特勒携情人于地下堡垒饮弹自尽,群龙无首的德军无奈地举起了白旗……“攻克柏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法西斯德国的灭亡,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的里程碑。
本书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运用政治学原理对近代思想史上的联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三次联邦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目的以及结局,总体回答了联邦制未能在中国采用的原因。中国是传统的单一制国家,一直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进行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与博弈。清朝末年,联邦思想输入中国,由于特殊历史条件的风云际会,联邦思想在中国先后有过三次比较风光的"行时"经历、先后被賦予不同的历史重任。作为中国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势力,国共两党在联邦制问题上却经过了大致相同的认识过程:由最初的心仪、向往到最后放弃联邦制。尽管联邦主义在中国无疾而终,但无论是在政治思想上、还是在政治制度上,联邦制都顽强地留下了它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