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探讨 临终 的书。凡人皆有 人生落幕时 ,一个人的死亡,往往交织着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复杂关系。在200天跟踪拍摄居家医疗团队的纪录片之后,导演下村幸子怀着真挚而克制的心情,写下了本书。 8个真实的临终故事,伤感中有暖意,以独特的视角呈现 居家离世 的临终方式。提示人们要提前 规划 ,当生命的终点临近时,勇敢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或者你的亲人期望在熟悉的家中平静离世,本书会给你诸多借鉴和启发。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本书采用“横断面”式,分六篇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六个时段社会保障发展的概貌,鲜明地体现了各历史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背景。作者以“讲故事”的叙事风格、史实与史论相结合的方法,记录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沿革、政策演变、机构变更以及学术发展;不仅反映法律规制和行政举措,也反映社会现象;不仅展现宏观样貌,也列举了一些地方案例和典型事件;不仅叙说我国的前行脚步,也穿插了相关国际动向,藉此描绘了一幅中国社会保障发展丰富、生动的多维度全景图。该书的编写为后来者把握社会保障历史脉络,探寻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规律,提供了多角度的参考。
1977年至今的近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表现为不同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博弈。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马立诚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把握、分析和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寄托着他本人的思考和忧虑。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最近四十年,深刻影响中国改革决策以及社会启蒙的主要社会思潮。包括占据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思想等。 这些社会思潮,既是不同历史背景下具体问题的产物,又是企图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药方,它们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或隐或显,大小各异。彼此之间,或激烈争辩,或部分重合。在书中,作者不仅呈现了这些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历程中的较量与博弈,
思维的清晰与强烈的现实意识,令周濂成为这一代人中最重要的公共声音之一。 周濂将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辅之以良好的学理背景,深入浅出地将枯燥的政治哲学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场景之中。 本书是周濂此前精彩的哲学随笔《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升级版——在理性与常识之间拓展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写作空间,为每一个致力于社会正义和试图实践理性人生的读者,提供难能可贵的阅读体验。
《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以清晰的理论脉络,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社会工作主要理论流派的概念框架与实践原则,主要包括社会系统理论、生态视角、优势视角、赋权和语言、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人文视角、动机式访谈、认知行为疗法、寻解治疗、任务中心模式和危机干预等。 《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特色是强调以证据为本,适应了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
从Google图片到Instagram,从自拍到虚拟游戏,视觉图像在数量上出现大爆炸。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视觉革命。困惑、无序、释放、焦虑同时产生,所有这些会将我们引向何处? 本书就是来阐明我们怎样才能理清这些变化,并且理解它们对我们的视觉世界产生的意义。我们将看到什么在兴起,什么在衰退,什么正在被大家热烈争论。 作者纽约大学教授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Mirzoeff)是视觉文化研究领军人物,他融合艺术、历史、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各方知识,与我们探讨:视觉文化是什么?如何从海量的视觉图像里发掘有用信息?视觉文化如何塑造、定义我们的生活,如何帮助我们改变世界?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如何以的方式认识和打造组织》使用多个定量和定性数据,运用合适的理论和分析模型,从经济贫困和社会贫困两个视角,从经济贫困、相对经济贫困、健康欠佳、经常孤独四个维度,从个体、家庭、宏观三个层面分析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过程中,在公共福利不足的情况下,中国老年贫困的观状、特点、相关因素和决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养老金和退休金的享有、子女的经济支持都会降低父母经济和社会贫困的概率。个体的人口学特征、人文和社会资本、生活态度及生活习惯等都作用于老年贫困。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如何以的方式认识和打造组织》基于模型分析结果,利用在六个地点通过深度访谈获得的定性数据,并借鉴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发掘了老年贫困的个体、家庭、制度因素,解读
《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八章,*章节主要介绍了绿色发展的理论体系,以及我国的绿色发展行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状况、框架以及路径;第三至五章主要介绍了农业、林业和草畜业的绿色发展状况及绿色发展模式;第六章主要介绍了西部地区的农村生活特点及具体模式;第七章主要介绍了省市区域以及GEF活动层面的绿色发展模式案例;第八章为GEF项目典型示范村的绿色发展调研分析报告。本书可为从事绿色发展研究和具体实践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或借鉴。
万相·004号作品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它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 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树起顽固的技术屏障,脆弱的现代人似乎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