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模式的延续与变迁:一项对当代家庭代际支持失衡的再研究》旨在通过对代际支持失衡问题的研究,探讨在成年子女与父母依然保持紧密关系的“传统外表”之下,代际支持的文化逻辑和行为逻辑与传统反馈模式相比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导论、研究设计、代际支持观念的现状、代际支持行为的现状和逻辑、文化价值观对代际支持的影响等。
《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战略》认为,要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永续发展,必须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以低碳、环保为背景,合理界定城市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宜居城市,打造秀美城市,生态城市,为此,必须实现城市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其中产业转型是城市功能转变和城市地位升级的重要步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要问题。产业创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矿冶生态化利用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体制机制创新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战略》由聂亚珍、杨成刚编著。
以位于毛乌素沙地北部的B嘎查为例,本书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建国以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经历的环境和社会变迁。在长期的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脱嵌”的概念。笔者认为,传统时代自然与人处于互相嵌入的关系,融合渗透为一体。蒙古包是游牧生活流动性和整体性的一种表征。然而随着现代国家日益直接和深入的治理和主流话语影响,自然与人的关系变得分裂和对立起来,自然沦为人类作用于其上的客体。我们看到,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强调用集体力量“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个体为单位“对自然的理性规划和利用”,抑或是新世纪以来环境保护语境下以国家项目的形式“对自然的拯救”,都是属于“自然的脱嵌”的不同形式,而这也正是造成草原沙漠化等生态悲剧的思想和社会根源。
关于城市,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关于城市病,我们也已经见怪不怪——城市带给我们的有舒适、有惊喜、有困惑,也有灰色的记忆,更有黑色的不堪岁月。 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片《城市之光》1931年2月在美首映。剧中流浪汉爱上了双目失明的卖花姑娘,为了医好她的眼睛,流浪汉参加拳击比赛、在夜总会当打手拼命赚钱,而最终治好眼睛的卖花女通过触摸知道了流浪汉的真实面目。 或许有多少座城市,就有多少个动人的故事,但是城市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向来毁誉参半,从城市诞生那一天起人们就开始思考:这到底是不是人类生存的地方?
以位于毛乌素沙地北部的B嘎查为例,本书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建国以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经历的环境和社会变迁。在长期的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脱嵌”的概念。笔者认为,传统时代自然与人处于互相嵌入的关系,融合渗透为一体。蒙古包是游牧生活流动性和整体性的一种表征。然而随着现代国家日益直接和深入的治理和主流话语影响,自然与人的关系变得分裂和对立起来,自然沦为人类作用于其上的客体。我们看到,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强调用集体力量“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个体为单位“对自然的理性规划和利用”,抑或是新世纪以来环境保护语境下以国家项目的形式“对自然的拯救”,都是属于“自然的脱嵌”的不同形式,而这也正是造成草原沙漠化等生态悲剧的思想和社会根源。
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达尔文主义原理——包括遗传、变异和选择——也逐渐令社会学家感兴趣了,但至今无人真正考察该原理如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演化问题。《达尔文猜想:社会与经济演化的一般原理》将揭示英国自然主义核心概念是如何应用于广阔的范围的,包括经济实践、法律体系、技术乃至科学自身。同时,作者也批评了明显反对将达尔文主义应用于社会科学的观念,指出达尔文主义最终会作为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框架而激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作者还指出,采用达尔文分析思想的社会学家也许有望产生新的解释性理论与预测模型。《达尔文猜想:社会与经济演化的一般原理》的开创性贡献将会使得社会科学获得达尔文分析的有力工具成为可能,因而会获得不同领域学者的认同。 《达尔文猜想:社会与经济演化的一般原理》适合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硕
聚焦中国农村改革,讲述农村悲欢离合。40年,200多个故事,200多个镜头,写就一部中国农村改革“史记”。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农村1978—2018年这40年间的巨大变化。书中收录了作者在农村调研期间拍摄的多幅照片,其中很多在中国新闻摄影评比中曾获得奖项。这些有着独特视角的照片和文字,真实记载了中国农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日常起居,展现了中国农村40年来在经济体制、社会生态、乡村面貌、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展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广大民众带来的红利。
孙隆基著的《杀母的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是一部深析美国文化与美国人心理状态的著作。在美国,“杀母”成为小说、电影等大众文化中反复出现的经典意象。本书以这一看上去很好奇特的意象为中心,对美国的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又进一步追寻了这一意象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对美国大众心理的影响,并将之归因于“的美利坚制度”异性恋罗曼史。在这种剖析与追寻的过程中,20世纪美国大众的心态逐渐展现于读者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