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产生了大量卓 有成绩的学者和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常建华编著的 《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现代学术经典精读》是现代 学术经典精读之一,《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现代学 术经典精读》按照人、 文、事、时的标准,选择了20多篇能够大致反映中国 社会史研究进程的论文或经典著作(节选),并以开 放的视角和批判的的思维,对这些选文进行简要介绍 和点评,以望对读者在提高学术鉴别能力、学术素养 和奠定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帮助。
《DK人类食物百科(全彩)》内容简介:是什么让食物有味道?我们需要每天喝8杯水吗?火鸡会让人昏昏欲睡吗?为什么肚子在饿的时候会咕咕叫?为什么许多亚洲人不宜喝牛奶?食物在烹饪时会发生什么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DK人类食物百科》是一本妙趣横生的食物认知视觉指南。食物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我们的身体随之变化。本书通过科学研究与讨论,帮助读者了解日常食物背后潜在的生物效应和运作原理,并揭示不同种类食物给人体带来的不同作用。
本书作者们曾经是生意人、护士、办公室职员、大学老师等各种身份。他们在地震后从全国各地奔赴四川的各个重灾县参与灾后救援或灾后服务,并自此走上了公益或社工的道路。本书努力回忆并书写“真的记不情”或者“不愿再去想”的“2008”,对于他们来说,曾经一度非常困难。但正是这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面,将我们拉回到当年举国轰轰烈烈抗震救灾的社会图景中,也让我们直接又真实地看到面对灾难各个面向的人类本性与希望。
本书从大量报刊图书文献中爬梳史料,重现晚清国内学生群体活动的史实,展示这一新兴群体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在注视学生参与爱国民主运动的群体表现的同时,着重考查他们的社会联系及其在社会变迁各方面的角色、功能和作用,使得学术界对近代学生群体的认识增加了五四以前的重要一段,并拓展了研究的层面。
我们思考空间的方式关系重大。它折射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我们的政治。例如,它影响了我们认识全球化的方式、我们理解城市的方式,我们发展和实践一种地方感的方式。假如时间是变化的维度,那么空间则是社会的维度:他者的同期共存。这是空间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以往被固执地回避了。多琳·马西的《保卫空间》通过哲学与理论的交锋,通过讲述个人和政治的反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本书之所以叫“保卫空间”,在于它提倡重新焕发我们潜在的宇宙学的空间性活力。《保卫空间》是所有对空间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的空间转向感兴趣的人的基本读物。作者多琳·马西认真严肃而时有不恭,就对空间的重新想象和直面空间的挑战而言,本书又是一份引人入胜的宣言。
本书从大量报刊图书文献中爬梳史料,重现晚清国内学生群体活动的史实,展示这一新兴群体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在注视学生参与爱国民主运动的群体表现的同时,着重考查他们的社会联系及其在社会变迁各方面的角色、功能和作用,使得学术界对近代学生群体的认识增加了五四以前的重要一段,并拓展了研究的层面。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 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 开家乡,进八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 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 产。《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 社会网络的重构)》(作者张鹂)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 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 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 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 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 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城 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 的重构)》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 ,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 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一社会”关系。
本书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转型发展结合起来,系统探寻现代服务业、服务经济与城市转型的共同特征及对应关系,把当前我国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行动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确定和路径选择结合起来,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实践层面的决策和应用提供直接参考。全书通过城市创新实践的总结和分析,验证了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城市转型发展中的综合功能,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服务经济理论和城市转型发展理论,有助于强化城市把握从制造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关键节点,加快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系列发展报告2005的各个子报告均由编委会负责审定选题、整体框架、主要内容和编写体例,并由其组织有关专家召开研讨会,审核写作提纲。各报告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由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秘书长会议确定,学校聘任;主编聘请副主编或执行副主编。各报告根据主题,分别聘请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学者担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分别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5》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5》的依托单位,在组织和写作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