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播电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节目主持人的地位日益提升。 但在教学科研层面,更多的注重“术”的培训,缺乏“道”的阐发。《节目主持人传播》正是从主持人的“传播之道”入手,弥补了主持人基础理论的匮乏。 本书将主持人节目生产和传播放在一个大的社会文化系统中,细致地考察了节目主持人传播主体、传播课题、传播环境、传播通道、传播效果等要素组成的内部系统。 作者是“金话筒奖”得主,其丰富的经验使《节目主持人》一书颇具特色:理论与实践结合,战略与战术并重。系统合理的分析框架,深入到位的理论解剖,鲜活生动的个案解读,对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各类节目主持人,都具有很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播音员、主持人要形成准确优美的播音艺术语言,使其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离不开科学的普通话语音理论的指导和持之以恒的发声训练。本书编写过程中,力图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每个语音点的绕口令练习前面,简明地阐释了每个语音点的绕口令练习前面,简明地阐释了每个语音点的理论要点、发声要领,并给出了练习提示,供读者在练习中揣摩。
本文主要从“文史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入手,以五代、北宋“史臣本位”为问题考察的立足点,具体探讨两《唐书》采摭韩愈古文入史的考量因素,对比观照《唐书》文史观的“文体观念”与“史料甄选”之异同,深入辨析两《唐书》在中唐至北宋中期的“骈散文体之争”中所扮演的实际角色,较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本阶段文史领域的发展脉络,进而拓展中国文史学科交叉运用的宏观视野。本文由“导言”、“正文”与“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正文”共分四章。章主要叙述了文史同源:对“韩文”与“史笔”的褒贬。第二章叙述了以“史学与经学的不同视野”为前提,辨析两《唐书·顺宗本纪》取材《顺宗实录》的不同考量因素。第三章以历来研究者对韩食愈《平淮西碑》“碑辞不实”与“文成破体”的讨论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第四章将以两《唐书》采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