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类似的工具书相比,本书具有收录齐全、针对性强、联系实际、便于操作等特点。不仅从事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专职编辑、校对人员可以从中得到准确而完备的专业知识,从而大大有利于本职工
本书上篇以问答形式讲述了校对基础知识,对于现代校对如图书在版编目(CIP),电脑校对软件、磁盘稿校对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解答。下编汇集了不同类型容易互错的字,经常用混的词,以及误用成语的实例,并释义辨析,以提高辨错能力。这是校对人员必须掌握的规范使用字词的基本功。书后收集附录有新版《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国家标准,以及各种字体、字号、主要科技符号表等,可供校对人员参考使用。本书内容丰富实用,适宜书报刊出版单位的编辑、校对人员和印刷排版单位的校对人员以及办公室文案、公司文字工作者阅读。亦可供出版人员及出版、印刷学校的师生参考。
赵家璧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进入以出版《良友》画报闻名海内外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总结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到徐志摩的《爱眉小札》、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钱锺书的《围城》……一本本新文学名作,经由作者走入万千读者的心中。 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一本本图书诞生的故事,动情地回忆了与蔡元培、鲁迅、茅盾、郑伯奇、郑振铎、徐志摩、曹靖华、丁玲等师友的交谊,记录了他们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孳孳于文化事业的身影。
《美术编辑工作指南》是部针对美术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图书,部涵盖报刊、图书出版、网络电视等领域的美术编辑图书。主体内容分为美术编辑概论、报纸的美术编辑、杂志的美术编辑、图书的美术编辑、电视的美术编辑、网络的美术编辑等。 《美术编辑工作指南》作为工具书与基础教程,适用于新闻、出版、广告、印刷、电视、IT、行政管理等行业的美术编辑、设计师、网络美工、排版制作、影视包装、媒体策划、营销管理、秘等从业者和相关院校的师生使用。
赵家璧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进入以出版《良友》画报闻名海内外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总结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到徐志摩的《爱眉小札》、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钱锺书的《围城》……一本本新文学名作,经由作者走入万千读者的心中。 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一本本图书诞生的故事,动情地回忆了与蔡元培、鲁迅、茅盾、郑伯奇、郑振铎、徐志摩、曹靖华、丁玲等师友的交谊,记录了他们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孳孳于文化事业的身影。
赵家璧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进入以出版《良友》画报闻名海内外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总结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到徐志摩的《爱眉小札》、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钱锺书的《围城》……一本本新文学名作,经由作者走入万千读者的心中。 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一本本图书诞生的故事,动情地回忆了与蔡元培、鲁迅、茅盾、郑伯奇、郑振铎、徐志摩、曹靖华、丁玲等师友的交谊,记录了他们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孳孳于文化事业的身影。
《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三)一书,收入了23—2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共40篇,“赏析”文章共50篇,写作概要及相关文章共14篇,总计104篇。目的在于借以丰富我们的新闻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帮助记者(通讯员)、编辑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提高新闻采写技能,以便采写出更多的新闻精品来奉献给受众,从而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本书将获奖作品及“赏析”文章按体裁分为消息、通讯、评论、综合“赏析”共四大部分:消息部分共30篇;通讯部分共24篇;评论部分共26篇;综合“赏析”部分共10篇;附录与采访写作、新闻工作者修养有关的文章共18篇。按其发表时间由远及近,先原文,后“赏析”文章进行排列。
这本书虽然包括了图书校对、报刊校对、公文校对、影视字幕校对,甚至网络文字校对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正如书中所强调的,其讨论的重点仍然是“新闻出版领域的专业化校对”,所涉及的绝大多数问题,都与出版物的质量,尤其是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有关。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起到一个带动和提示的作用,使大家都能真正重视校对工作,并扎扎实实地从这一基础工作抓起。 正是从上述认识出发,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决定把2007年作为新闻出版行业的“出版物质量管理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声势、有力度的出版物质量检查活动,并通过这一活动,建立健全各类出版物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新闻出版业的整体水平,使社会反映强烈的报刊、图书差错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我们推出此书也是想在贯彻总署决定方面有所作为。 《当代校对实用教程》的编写虽然开始
文章不厌千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 善作不如善改。 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怎样修改新闻稿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修正,二是对新闻稿件中思想观点的修正。 作者力求结合自己的实践,通过一些修改新闻稿件的案例,采取初稿和刊用稿对照的方式,进行评析,这样可以具体地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制作标题,而不能那样制作标题;为什么不能这样写,而应该那样写;为什么不能这样运用事实,而应该那样运用事实;为什么不能这样选择角度,而应该那样选择角度。这种对比法由虚变实,可能看起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敏锐地感触到记者编辑的思维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记者编辑修改稿件的心理路程,或许对大中学生、通讯员、青年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有所帮助。
本书向编辑和作者提供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介绍著作权法、出版管理、编辑业务、编辑技术与有关规范、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与实务操作,从实际需要出发,有详有略。对那些常用易懂的和传统规范的内容尽量简单明了地说明;对于新技术、新媒体、新方法方面的内容则较详细地介绍、说明。读者依据目录导引,可方便地查阅、学习有关内容。本书是编辑、作者经常翻阅、参考的实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