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近现代出版史论集》一书为作者金炳亮先生关于广东、香港和澳门的近现代出版史的公开发表的文章资料的结集,具体内容从 粤港澳近代出版史的兴起和发展 、 广东革命出版活动及影响 、 近现代港澳地区的出版业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 、 粤港澳近现代出版人物述论 、 粤港澳近现代出版史大事记 等几个方面,串联出了粤港澳近现代出版史的全貌,对地域的出版史以及整个出版史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可分为两个时期:1840-1949年,1949年至今。本书内容只涉及前一时期,旨在讨论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形成其文化贡献。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是本国悠久的传统出版业的基础上,受到西方新式出版技术、制度的剌激与影响,逐步形成、成长起来的,并对社会文化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如西书译述,古籍出版,教科书、丛书和工具书的出版等。
本书是一门对图书自身进行研究的科学。它不是图书史,也与其他角度研究图书的学科有别,更不应是所有有关图书研究的大杂烩。与书有关的学科太多了,不同种类图书的划分有分类学;书的制作有出版编辑学;书的流通有发行学;书的收藏有图书馆学;还有读者学、工具书使用法、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等。图书学的定位到底在哪里?至今,图书学体系虽然尚不十分成熟,但自认为已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即应是图书自身,它可以围绕着书的里里外外构造来论述。 全书的理论部分是总纲,其后的分论是先内容后形式。研究图书内容很容易走入分类学,直到触摸到图书内容的形成方式这点。因为只有就这一点展开,才可能概括成千上万本图书内容的共同点。随后的形式部分也是从图书的各个“零件”入手的。当研究到构成书的材料时,古今材料的异同点
这本《我在DK的出版岁月》由克里斯托弗·戴维斯著,宋伟航译。自1974年诞生以来,作为成功的图文书出版公司之一,DK的名字早已传遍世界,为全球读者贡献出无数意义深远的作品。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美学风格,更是一种面对世界的态度,一种编辑理想的实践。在“目击者”系列诞生前,还没有哪一家出版社敢于就一系列特定题材拍摄大量去背图像、加以百科全书式的介绍而制成丛书。而DK以先锋创意与对图书的不断追求,造就了“目击者”系列,为出版界带来了难以言说的震动,并用数千万册的销售数字回应了有关文化理想与市场现实之矛盾的质疑。在DK的影响下,编辑、创意人员,乃至图书销售人员对出版行业的想象都得到了无限的扩张与支持。对于读者而言,这本《我在DK的出版岁月》带来种种思考与启发以及诸多阅读的乐趣。
五百多年来,书籍一直都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教育和学术所依赖的基础。如果没有以书籍为形式一代代保存、传播、传承下来的资源财富,很难想像西方文化乃至当今世界文明将会是怎样的。但是最近几年,却涌现出这样的猜想,那就是我们熟知并重视的这个五百多年的文化是否有消失的可能。今天,图书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其变化之深刻就如同谷腾堡开始用传统的螺旋压印机来生产印刷文本那样。这个变革的动因之一是由数字化的科技革命,还没有人能准确知道这个变革将会在图书出版领域怎样演绎。尽管,以书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内容还是会以各种形式传播,仍有很多人在思考,印刷书籍是否会重蹈黑胶唱片的覆辙,最后变成收藏家的藏品,成为已逝岁月的古怪遗物。书籍会继续作为重要的形式存在于以电脑、电视为普遍文化形态的世界中吗?
19世纪以来,中国遭遇从来没有过的大变局,给中国社会以从来没有过的大影响,近代出版业也经历了从来没有过的大发展……在这样一个转变的历程中。近代出版的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各个层面如社会参与、价值表达、思想传播、知识扩散、文化阐发等诸多发面,都成为近代文明的主要载体……我赞成这样的结论:“如果当时没有开明、北新、良友、文化生活、海燕这样一批体现知识分子人格的出版社,那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将会改写。如果没有商务、中华、亚东这样一批出版社。那么,中国现代文化史也将会改写。”我想进一步指出,新闻出版人是人类文明事业的基础,近代出版是出版界知识人的理想事业和抱负。出版已经并且还将与历史一起运行。
《出版物发行知识词典》收录出版物发行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出版、印刷等方面的名词术语及相关公式共计1600余条。所收词目参照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定名,以清晰、精炼的语言,归纳和记载在出版业所遇到的各个项目的含义,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与出版物发行有关的公式也一一列举,方便检索。附录收录与出版、发行相关的法律、条例、规定等10条,是正文内容的重要补充,为发行工作者检索、使用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