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性“爆棚”是这本《采访课》 的独特之处。一来,整本书由作者二十余年的一线新闻记者工作经验提炼而来,实践出真知,本书中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一定是行得通、靠得住的;再来,全书从章节设置到课后习题,均以实操为 终目的,换句话说,《采访课》不仅会解答你对于采访的种种疑问,还会告诉你究竟怎样做采访。 “有趣”是《采访课》的又一个特别之处。这是一个“浅阅读”和 “快阅读”的时代,没有人会想拿起一本冗长无味的书,希望你在阅读这本《采访课》时是爱不释手的,是轻松愉悦的,所以作者尽可能让它变得既有用,又有趣。 大咖推荐:一本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教材,一个叱咤新闻战线的老兵沉潜蓄积的实战“兵书”,新闻传媒专业大学生和青年新闻媒体人 的“葵花宝典”。 ——吴 岩 教*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套
本书的基础部分是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提交的毕业答辩论文,经不断增补后,目前内容扩充了近一倍,使它看起来多多少少像一本比较完整的著述了。 外国记者在中国的报道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描画出来,将是一幅以风云变幻的中国革命为背景的杂色纷呈的图景。活跃在这样一个背景里的外国记者,在近代中国的不同时期里都是代表着其国家的在华利益从事报道活跃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百年来出入中国的各国记者队伍的构成也是十分复杂而奇特的,这里面既有同情中国、热爱中国,进而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的进步战士,有具有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改革派,也有以所谓客观、公正的态度衡量一切变化,甚至通过有色眼镜看待一切中国事物的职业观察家,更有以手中舆论工具阻止中国社会变革的掌权者……每一个记者
实操性“爆棚”是这本《采访课》 的独特之处。一来,整本书由作者二十余年的一线新闻记者工作经验提炼而来,实践出真知,本书中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一定是行得通、靠得住的;再来,全书从章节设置到课后习题,均以实操为 终目的,换句话说,《采访课》不仅会解答你对于采访的种种疑问,还会告诉你究竟怎样做采访。 “有趣”是《采访课》的又一个特别之处。这是一个“浅阅读”和 “快阅读”的时代,没有人会想拿起一本冗长无味的书,希望你在阅读这本《采访课》时是爱不释手的,是轻松愉悦的,所以作者尽可能让它变得既有用,又有趣。
《中国文化要略》的作者本来是学中国文学而后研究唐诗的,也不知道是哪根神经起了作用,后来竟对各种名胜古迹发生了兴趣,从80年代以后就转而侍弄起博大精深、浩瀚如海的中国文化来,并且在我任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给外语三年级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概况”选修课。这么一来,我一上阵就背上了两大先不足:一是对属于文化的核心部分哲学思想不甚了了,二是对自然科学部分一窍不通。所以在那时的专题里就有意地回避了这两个问题。也许是那时的人们与“文化”的隔膜为时太久的缘故,尽管自己才疏学浅,于文化一知半解,但因为吸纳了一些新的资料和观点,居然在课堂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每次听课学生数量竟以百计。 《中国文化要略》无论从篇幅到内容都作了较大的变动,专题内容也做了较大的调整,有的部分还作了析的补充,目的是让它
本书内容包括:普天同庆(1950年国庆节)、1951年国庆节、欢度10周年、欢腾的节日、欢度国庆、欢度国庆节、1965年国庆节、我与祖国共命运等。 作为中国最大的纪录电影摄制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是当年中国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创造者:《新闻简报》曾是国人集体收看的“新闻联播”——在电影院里,或者在露天的广场上。 距离自己千里之外的素不相识的人们,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有着怎样的情感? 年轻的共和国,经历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事片开映前十分钟的“加片”并不仅仅是热场,它让人们得知了南国粮食的丰收、东北工厂的投产、西部铁路的铺通、外国友人的来访;还有,泼水节的欢乐有多么浓烈,全运会上是谁打破了纪录,全聚德的烤鸭如何美味,英雄牌金笔怎么做到高品质…… 《新闻简报》是电视机进入中国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获奖作品全面展示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的新探索,集中体现了新闻宣传工作思想、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充分反映了新闻战线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努力改进新闻文风取得的新成效。本书收录了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作品。为使本书的资料价值更完整,随书赠送广播电视获奖光盘。
融媒体时代,H5新闻、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VR新闻等各种崭新的新闻形态相继呈现,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为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想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记者,首先就是要了解当下的媒介环境是怎样的,它对新闻业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未来的新闻业又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本书共分为新闻基础、新闻采访、新闻写作、重要新闻形态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紧紧围绕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变”与“不变”展开了论述——环境在变,技术在变,受众需求在变,传播方式在变;新闻工作的基本职能不变,基础实用的新闻理论不变。本书能够让学习者深刻体会到我们所生存的媒介环境的真实形态,帮助学习者认清媒介环境对新闻业的影响,引导学习者清楚认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工作流程
好的稿件是反复加工、精心修改出来的;好的编辑应该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匠人。本书是作者近些年在工作期间有关编辑、改稿的思考与经验总结,结合具体实例,从文章立意、写作技巧、谋篇布局、词语锤炼等六个方面,对好稿的最终成型做了细致且深入浅出的分析,旨在与业界同行分享并切磋交流采编业务,对于初涉媒体的新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编者对收入本书的文稿,已公开发表的版本和的手稿,都保持原貌,只对其中的错字、漏字、衍字和部分不规范用字及标点符号,作了校订。对有些文稿重新拟了标题。每篇文末的刊印说明,注明所据版本或稿本情况。为方便读者理解正文,对收入文稿作了简要的题解和注释。地名、事件、组织等前后相同的内容,原则上只注一次,放在次出现的地方。
一个自1954年首版后轰动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界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的经典。一本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解释性新闻与大众传播史力作。一本被明尼苏达大学、西北大学、坦普尔大学等美国众多著名高校广为采用的标准教科书。一部己先后出版三个中译本,见证和影响了中国新闻与传播学三次迻译高潮的西方学术名著。
吴冷西原名吴仕占,广东新会人。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进入延安马列学院,任马列主义研究室研究员。1946年负责新华社国际部的工作。1947年任新华社总社编委会秘书并主持总编室工作。1948年任新华社总社编辑部主任、编委会委员。1949年2月任新华社总社副总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吴冷西任新华社总编辑。1951年12月任新华社社长。1957年6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1964年7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75年成为最新选集材料组的领导成员,并担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领导成员。 粉碎“四人帮”后,1976年10月吴冷西参加负责筹建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的临时领导小组工作,1977年3月任中共中央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80年4月任广东省省委书记,1980年5月至1982年4月间还兼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
本书是作者从业15年来,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头版头条的128件新闻作品精选汇编,不少作品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作品内容既有对全国全军重大典型的宣传,又有对基层一线官兵的报道;既有各类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又有不同行业探索创新的治军之道,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武警部队在强军兴军征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展现的时代风采、实现的跨越,是一部极具正能量的新闻作品集。同时,作者还尝试不同题材、不同角度、不同风格进行采写同一采访对象,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难得的业务学习教材。本书所选篇目重点突出,文字精炼优美,具有较高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梁衡“新闻四部曲”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到2018年,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新闻业发展的全过程,也记录了作者四十年来在一线记者、学术评定、新闻管理和总编辑等四个不同岗位、不同侧面的新闻人生。早年出版过的“新闻三部曲”是梁衡先生的新闻学术代表作,包括《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推出后反响很大,成为当时的新闻入门书。这次在三本书的基础上又增加《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合为“新闻四部曲”,正好是作者一生四种新闻人身份的忠实写照。它不是作品集,是作品加剖析;也不是回忆录,是回忆加思考。“新闻四部曲”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和一位新闻人的人生总结。 《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是作者在那个大变革的年代,1978年到1987年在《光明日报》驻基层记者站期间的新闻作品选编和
作为世界超的传媒大国,在当今全球资讯一体化时代,美国的跨文化传播几乎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它的态势和影响不能不引起广泛深刻的关注。本书将视角对准中美新闻传媒生态、产业、实务作比较分析,通过对中美新闻传媒相关共性和个性的展现、感悟和反思,为读者提供多元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作者系文化新闻产业研究的资深专家,多年来曾与众多中美媒介机构管理人、投资人、新闻人,以及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思想精英,对相关中美新闻传媒当今和未来发展这一命题,进行过探讨、交流和对话。故本书材料与实证新,理念前瞻性强,有显明的时代特色。它对于处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闻传媒业界会有颇多启示和教益,也有助于各新闻传播院系顺应时代开设的“国际传播”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除了可以读到70篇新闻通讯精品的“原文”外,还可以从75篇“赏析”文章中领略到这些作品成功的诀窍,如获奖通讯的特征、怎样捕捉通讯题材、如何选准用好细节等。 《获奖通讯赏析--兼论通讯的写作技巧》是培训编辑、记者、通讯员的教材,是从事新闻教学与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是新闻院校学生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一个自1954年首版后轰动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界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的经典。一本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解释性新闻与大众传播史力作。一本被明尼苏达大学、西北大学、坦普尔大学等美国众多著名高校广为采用的标准教科书。一部己先后出版三个中译本,见证和影响了中国新闻与传播学三次迻译高潮的西方学术名著。
作者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30余年,曾在埃及、南斯拉夫、英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任首席、常驻记者,曾走访过50余个国家,足迹遍布五大洲。本书是作者这些年陆续写下的国际新闻作品选,文章基本上都是通过新华社的通稿或所属报刊公开发表的,是作者在国际新闻写作中的实践和探索,对提高新闻从业人员通讯写作水平有的参考帮助作用。
《访美记》是对美国新闻业深度考察的全记录。她的美国之行,是一次“强化”采访,四个多月几乎都是在汽车轮子上度过的。一行十名国际记者自驾两辆中型吉普车,从中西部出发,最后经底特律回到圣保罗,走了25个州,晤谈了400多人,话题无所不包,可谓地地道道的美国报业“面面观”了。这次访美,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开始启蒙,从此她开始在中国推介、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媒体界产生巨大影响。 《访美记》分为三部分。报人、报纸、报业。从这三个角度,作者对美国报业做了全景式观察和记叙。
本书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框架,结合传播、叙事和批评理论,主要从主体、声音和互文三个视角和分析层面,着重探讨新闻话语复调对话的社会功能及其表现特征。通过文本分析,力求全面和系统地揭示与阐释新闻话语实践中体现这些对话性功能的意义生成运作机制和话语策略,使话语的对话性更加具体化,从而有助于人们对话语的对话性本质内涵及其功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与把握。这对新闻话语的编译和解读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汉语的某些偏正词组在文字形式上不能直接标示出定语与中心词的复杂的逻辑结构时,定语的文字组合顺序的不同,会导致整个偏正词组的含义的不同。如姓名前面有组织名称和职务等复杂的定语时,不恰当的文字组合顺序往往会产生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