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04至1908年的《东方杂志》为考察对象,以“选报”为切入点,探讨这份杂志对于同时期报刊舆论的选择性呈现,及其在自我空间内构筑理想的舆论形态的努力。这一时段的《东方杂志》对于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要报刊均有所选择,而它如何通』对同时期报刊舆论的吸纳、过滤、屏蔽、传播,来经营属于自我的“选报”空间,是一个富有张力的论题。通过探讨它的创办契机、群体际遇、报界源流等等,有助于从一份刊物的视角观照晚清报刊舆论的整体景象。
本书内容既有编年叙述,也有专题分析。既从历史时段上论述庚子事变、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前后政论报刊的崛起与革命舆论动员关系,也分专题探析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与传播思想的嬗变;救亡图存的社会语境与清末民初媒介表述的政治等。尤侧重分析“清末民初媒介建构中政治舆论环境与政治建构中的媒介资本”及“西学背景与媒介建构的政治话语空间”等。并就媒介与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互动关系展开论述,旨在揭示媒介政治功能在政党利益纷争中的嬗变历程及由此呈现的规律性。 本书对中国舆论史的回顾与阐释,侧重解读传媒在舆论建构及解构中扮演的角色。梳理传媒在地域空间上的组合及其与舆论呼应的关系,着重探讨政治舆论的媒介建构与塑造舆论环境的关系。
本书由人民日报评论部主编,汇集了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两个重要评论专栏的重要文章,供广大党政军企领导干部和从事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阅读参考。 “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文章,针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及时阐发评论,传播核心价值,捍卫执政理念,鞭挞不良倾向,被誉为政府治理的“监督员”、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时代潮流的“风向标”。专栏开办以来,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自2005年结集出版后,广受社会各界好评。从2009年开始,该书与《人民日报任仲平60篇》、《人民日报社论选》、《人民日报理论著述年编》等,作为“人民日报传媒书系”重要书目,由人民日报出版社重点推出。
仰望今日华夏之苍穹,从张思德、、、、,到雷锋、王杰、焦裕禄、华罗庚、陈景润,再到张海迪、徐洪刚、李国安、李素丽、李向群、许振超、任长霞等等,一个个时代的典型人物群星璀璨,辉映长空;一个个典型集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先进典型,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那么,典型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典型有哪些特性,典型是如何发现和选定的,典型报道的采访、写作和宣传要注意些什么?本书对此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同时对如何搞好典型的后续报道和反面典型报道,以及在中外外典型宣传的比較上,都作了可贵的理论探讨。作为中国新闻史上部系统论述新闻典型的专著,本书着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融思想性、理论性、全面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是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很值得一读的业
《体育记者谈体育新闻》历时一年多的运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四年前,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曾编辑出版《百名中国体育记者自述》一书,而本书的出版恰与前者构成了同类作品的姊妹篇。 当今,新闻类书刊累累,然而完全由体育记者撰写并结合自己的亲自经历谈体育新闻,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文字及摄影记者,探讨体育新闻的定义、特点和规律,且汇集几代体育记者的经验之谈尚不多见,其创意独树一帜,开新闻研究之先河,这也正是该书的价值所在。 组织编辑《体育记者谈体育新闻》一书,完全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必然。如今,体育传媒步入了的大发展时期,体育记者队伍迅速扩大,宣传手段不断更新,新闻影响日益广泛,而另一面,凸显体育新闻研究的滞后,体育宣传中不乏追风和“炒作”,失实报道甚至假新闻屡屡发生。因此
《新闻评论学》该书稿以新闻评论为研究对象,全面讨论新闻评论的创作方法,并对新闻评论的文体进行了分类论述。该书在立足两岸讨论新闻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基础上,还选择一些涉及两岸话题的评论文章作为写作范文,以达到引导新闻评论向更具普适性的方向发展的目的。全书共十四章,内容可分为四部分:近代新闻评论学发展概述、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及特征、包括时事评论、电视新闻评论等在内的各种新闻评论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该书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以新闻评论研究为依托,用较为独特的视角关照海峡两岸新闻评论的创作方法及异同,范文选择也多以两岸形势为主题,不仅对新闻评论写作具有指导意义,书中所选择的评论文章的独特视角也可以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
“采”讲究“深入”,要像矿工一样,在掘进中采到高品位的“矿石”;“写”讲究“文采”,要将得来不易的“矿石”提炼加工成精良的“产品”。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编辑记者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而恰当使用词语是其中的一个最基本又最重要的方面。 留心处处皆新闻,小处也有“大新闻”。“大新闻”有时在“细小处”。记者多留意,多观察,就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当记者的,不论身处何地,都要有“洞悉细微”的本领,有“知冷知热”的敏感。
《新闻入门丛书》编写指导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得新闻实践经验的介绍,强调实用性,同时注意通俗性,文字简洁,论述准确,从而达到易懂、易学、易用,体现出新闻普及读物的特色。丛书分册设置,考虑到新闻学各个领域,包括新闻、广播、电视及新闻摄影等,具有的系统性。
既然此书冠名《新闻背后》,自然少不得有一些内幕故事讲给你听。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承担着林林总总十四个栏目,在每天的大部分重要时段里,都有他们的节目在陪伴着你,告诉你他们所知道的和你想知道的几乎所有。 所谓荧屏内外皆故事,而这本书告诉你的,则是那些发生在屏幕之外却与节目、与你有着密切关联的东西,比如政论背后的争论、新闻背后的新闻、娱乐背后的娱乐…… 本书即将告诉你的,是那些发生在屏幕之外却与节目、与你有着密切关联的东西,比如政论背后的争论、新闻背后的新闻、娱乐背后的娱乐……
本书对主要新闻文种的写作做了详细讲解,既从正面讲解文体格式、写作要领,列举范文,又从反面纠偏,列举常见错误及改进办法,并设计出具有职场氛围的实际训练题,令使用者互动式体验式地掌握主要文体的写作: ——“病文诊疗”以大量详实的病例说明修改的方法,分析“为何不能这样写”。 ——“范文评析”注重以的范例讲析新闻应用写作“应当这样写”韵真谛。 ——“职场操练”注重提升新闻应用写作实战技能。 本书知识体系健全,专业特色突出,内容充实,体例新颖,既能满足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可作为职场人员的自修提升教材。
《点亮一盏酥油灯》该书分为“神授艺人”“一个本该是活佛的摄影家”“一个大贵族的百年悲欢”“爱情与战争”“英雄暮年”等13个章节,抢救式地挖掘了一批现当代西藏传奇人物,融合大量珍贵史料,从独特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再现了百年来鲜为人知的西藏历史。此外,该书还配以近百张历史和现实图片,真实展现了西藏历史的多个侧面。
《新编新闻写作技巧与作品赏析》主要介绍了新闻报道的重要理念,新闻素材搜集与语言要求,新闻标题、导语与引语的写作,新闻结构与体裁的写作,新闻背景、主体与结尾的写作,消息的写作,通讯写作,新闻特写、新闻专访写作,新闻评论写作,调查报告写作,现场新闻、事件新闻写作,电子媒体新闻写作以及各种文体作品赏析等内容。《新编新闻写作技巧与作品赏析》可作为新闻写作人员和广大新闻爱好者新闻写作参考书。
对新闻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在这方面曾做过两种尝试:一种就是这本《新闻心理学概论》,它的写作线索是新闻传播活动流程(包括采编、写作、编辑、主持、播报、接收等);另一种是由我主编的《新闻心理学原理》,它的写作线索是传播活动主体的心理话动(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要素、人格)。对这两种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架构我还不太满意,但又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思路,所以在对《新闻心理学概论》进行再次修订时,就仍然保留了原书的结构,只是增加了一点内容。如第二章增加了“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全书尽量多涉及一些网络新闻的东西,特别是在第七章里增添了“不同媒体新闻编辑心理的差异”和“网络新闻编辑心理”,在第九章里补充了“受众的注意”。另外对全书大部分事例进行了更换,以新世纪以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主要国家传媒业的发展概况,西方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学派,西方媒体的体制和运行模式,西方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等内容,为人们勾勒出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的概貌和发展趋势。 全书资料翔实、论述深刻,对西方传媒业的变革做了准确、精辟的阐释,对于借鉴其发展经验、汲取其实践教训,以更好地发展中国的传媒业,具有现实意义。本书可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教材,也可供新闻传播业界相关人士参考。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财经媒体迅猛发展、日臻成熟,财经新闻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投身其中。如何成为一名的财经媒体人?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运行轨迹?中国财经媒体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类似问题并不能在象牙塔中、在学院教育中找到完整的答案。《财经新闻二十一讲(第2版)》由沈颢主编,《财经新闻二十一讲(第2版)》收录了一线财经媒体人的切身经验和体悟,为新闻理想主义者们,点燃梦想之光。
本书重新梳理了新闻教学中的若干观点。其目标在于:不仅教会学生关于网络报道、写作和编辑的最重要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让他们始终保持对网络新闻独特个性与发展需求的关注度。本书及书中提及的相关网站将帮助学生掌握聚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网上“冲浪”技巧。此外。书中收录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的访谈,为那些初涉网络新闻业的记者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本书精选近代以来45位中国著名记者,简述其经历、成就并有名篇赏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的建立,竞争意识渗透到各个领域,新闻界也受到了极严峻的挑战。自1992年以来各家报纸纷纷扩版,广播、电视也增添了新时段、新栏目、新手段、不仅延长了播出的时间,面且内容更加丰富。新闻的竞争,看起来是报道手段的竞争,实则是记者素质应该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怎样提高记者的素质,已是新闻界及至全国各界所关心的话题。
“采”讲究“深入”,要像矿工一样,在掘进中采到高品位的“矿石”;“写”讲究“文采”,要将得来不易的“矿石”提炼加工成精良的“产品”。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编辑记者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而恰当使用词语是其中的一个最基本又最重要的方面。 留心处处皆新闻,小处也有“大新闻”。“大新闻”有时在“细小处”。记者多留意,多观察,就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当记者的,不论身处何地,都要有“洞悉细微”的本领,有“知冷知热”的敏感。
本书为作者对调查性报道的理论总结和案例分析。通过对选题策划、资料搜集案头工作的讲解,直至在实际采访中应用的方法、技巧以及后期写作中的侧重点等环节的理论讲述和案例分析,有效地阐述了深度报道的采访和写作方法。
英国是现代报业的发祥地,也是当今世界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作者以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华威大学进修学习,对英国报业进行专题研究。 其间,作者在进修经营管理、新闻传播等方面的课程之余,访问了9家全国性报纸(全英国共有10爱全国性报纸)、2家星期天报纸、2家地方性报纸、1家免费日报、2家知名杂志,与英国报界的总裁、总经理、主编等数十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作者还访问了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发行稽核局这两个独立机构,详细了解了英国报业的自律体制和报纸发行量的审核制度。本书运用丰富生动的手资料,深入揭示了英国报业发展的动向、办报理念、经营要诀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一部透析新世纪报业发展大势的力作。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的故事,都来自的创意,几乎在所有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