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财经新闻理论问题的教材,内容涉及财经新闻的定义、种类、特征、功能,财经新闻的价值理念,财经新闻从业者的素养,财经新闻策划与报道,财经新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财经新闻与受众的关系,以及财经媒体经营管理等。本书吸收外的研究成果,总结财经新闻专家学者和财经媒体从业人员长期的经验,既有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又符合本科生的教学特点。
本书从马恩列斯的原著中摘取的“原汁原味”的新闻出版的论述。本书较系统、完整地编入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新闻出版的论述,编选自他们的著作、笔记、书信等内容。本书摘编了他们在不同时期对新闻出版的基本看法,反映了他们在上述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贡献。
《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是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先生在新闻领域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策划和改稿记录,以及退休后为报纸写的少量时评。全书分明理篇、写作篇、编辑篇、策划篇、记者篇、夜班篇、标题篇、政治篇、记事篇、作品篇等,精选了作者任副总编期间对新闻工作的感悟和思考。本书是对梁衡新闻业务人身份的忠实记录。它不是作品集,是作品加剖析;也不是回忆录,是回忆加思考。 兼具思想性与实用价值。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揭晓。248件新闻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1件,一等奖33件,二等奖85件,三等奖129件。获奖作品集中体现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去年取得的丰硕成果。 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本书通过全方位采访、以独特视角、解读白岩松与《新闻周刊》。全书内容分三部分:上编主要从宏观上横向评析白岩松分别作为记者、主持人、制片人所表现出的素养及其语言的个性特点;中编主要以《新闻周刊》为主进行个案剖析,以及特别节目《岩松看台湾》、新主持的节目((360度》和体育节目等的评析,并以此解读白岩松及其主持艺术特色;下编是访谈,包括白岩松本人、《新闻周刊》的制片人等与白岩松共事的人、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观众等。 ???本书是送给广大年轻主持人、主持专业学生及有志于成为主持人的青少年朋友的一份礼物。是一本既可以被称为学术著作,又可以被称为专业教材的好书。同时语言平实流畅幽默,也适合社会大众阅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新闻职业规范”,作者动员了较多的专业人员做了三项调查工作:一项是新闻职业工作中的观察日记(田野观察);一项是与不同地区、不同传媒形态(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不同工作资历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一项是对某一地区的面上的新闻职业意识抽样调查。以质化研究为主,映证最近二十年来我国历次这方面调查的结果,发现可能的解决问题之路,本书即是这一规模化研究的概述和论证。
本书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对这种铺垫作了切实的论述。白话文不仅用于思想启蒙、演说宣传,而且用于述学、记游、叙述、描写、抒情;不仅用于论说、新闻等散文,而且进入歌诗、戏剧,尤其是大量白话小说。这类作品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但说明,白话文和白话文学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写作群体和更大的接受群体,已经营造了一种氛围。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在对“什么是社会性别”、“怎样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媒介”等问题给予回答的同时,阐述了社会性别与媒介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美国女性电视频道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态进行了个案剖析,探讨涉及性别研究与媒介研究两大领域。
本书由贺越明(作者学生,现任澳门商讯杂志社社长)编,经作者审定。主要内容分为作者1949年前在《大公报》和《文汇报》的六个不同时期担任主笔时写的社论190篇;有作者撰写的前言和贺越明撰写的编后絮语。上述版本中,有部分重要文章未收入。如刊于1946年1月25日《文汇报》的社论《文汇报的精神》,文汇报史研究者郑重先生(《风雨文汇》一书作者)认为这篇文章是《文汇报》的“定盘之作”。参加《大公报》和《文汇报》的编辑,是作者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两报主持笔政期间,撰写的大量社论和评论,既是作者自身思想观点的表达,又是两报政治立场的表现,也是“文人论政”的重要实践。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储安平等都有此类文集问世,研究这些对于研究两报的历史,中国新闻史和近代史都有重大意义。同时还可供后人学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