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媒体与社会关系之间三个关键性问题:媒体究竟拥有多大的权力?媒体与社会权力的关系是怎样的?新媒体是如何改变现代社会的?媒体文化研究学者作出了独到的分析与解读。本书中这些文章还有另一个共同之处,即其中的每一篇都对大量的相关文献作了批判式的评估。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著者一直都试图把长期以来在媒体研究领域“各行其道”的美国和欧洲的学术传统结合起来,并且加以评估。从整体上看,本书引导读者走马观花地回顾了“西方”媒体研究领域中出现过的几次主要争论。简言之,本书可以满足不同的用途。读者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对媒体研究领域内的学术争论的概括和评估,从而进行有选择性的浏览;也可把它看作是作者本人试图把握过去25年来深刻改变西方媒体研究领域的思想“海啸”的过程。
这是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全书以讲座形式,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现身说法中,给人以启发和灵感。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以从事出版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通过《邓小平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等经典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与杨绛、傅高义、杨振宁、王蒙、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作者成功合作的故事,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得窥出版的真义。
广大科研工作者每天都在为如何发现一些性的课题以及如何解决它们而苦恼?本书正是针对这种苦恼提供了答案。其内容涉及众多学科,系统地介绍了国外在各学科内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公认的一般性科学研究工作原理、方法,研究课题程序设计,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各种可以应用的技术手段等。作者从培养和训练科学家的立场出发,引用了大量实例,生动地介绍了许多成功的科研项目,同时深入地分析了大量违背本书中提出的原则而失败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规律,给人以启迪。
内容分析是媒介以及媒介经济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方便、经济等优点。 本书是继1981年Krippendorf的经典专著《内容分析》之后又一本关于内容分析的书。该书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内容分析研究的操作指南,深入分析了内容分析中的各种常见问题,如测量、抽样、信度、效度和数据分析中的各种技术,并附以大量案例,方便初学者学习和运用。本书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按照内容分析的步骤顺次介绍,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书可以作为了解内容分析法的读物,是传播学、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随着影像技术、印刷技术、电子传播技术等的数字化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视觉化"、"图像化"时代。与"视觉化"、"图像化"紧密相关的关键词之一是"影像"。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新闻传播中,还是在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不同学科的著述、文献中,人们都常常听到、读到、用到"影像"这个概念,但是,对"影像"却从未做过认真的界定。影像究竟是什么?应当如何界定其内涵?影像的本质是什么?影像传播的规律有哪些?等等,关于影像本体的研究少之又少;有关"影像传播"的理论研究也不多见。在国外,对于视觉传播的研究有一些著述,但是具体到影像,尤其是将摄影、电影、电视等融为一体的影像传播著述也不多见。 本书以大众传播理论、视觉心理学、视觉传播理论等为依据,以影像本体研究、现代社会中影像传播的特点、过程、效果、功能
“媒介化抗争”,缘起于转型中国正在经历的两股社会浪潮: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代表的新传播革命和21世纪初逐渐成型的新抗争文化。“媒介化”作为一个“元过程”,动态、全面地建构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新抗争环境,深刻地影响了抗争政治的整体景观,在“媒介逻辑”统领下,通过特有的“过程-机制”,使抗争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此同时,媒介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展开深层次密切互动,作为“媒介化抗争”重要场域的“媒介”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调整内涵、重塑框架,带来整个传播生态的转变。探索新型抗争形态如何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弹性空间,思考转型中国国家治理的有效模式,正是本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内容分析是媒介以及媒介经济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方便、经济等优点。 本书是继1981年Krippendorf的经典专著《内容分析》之后又一本关于内容分析的书。该书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内容分析研究的操作指南,深入分析了内容分析中的各种常见问题,如测量、抽样、信度、效度和数据分析中的各种技术,并附以大量案例,方便初学者学习和运用。本书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按照内容分析的步骤顺次介绍,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书可以作为了解内容分析法的读物,是传播学、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技术是文化、媒介和历史分析中无所不在的一个元素。马丁·李斯特、乔恩·多维、赛斯·吉丁斯、伊恩·格兰特、基兰·凯利所著的《新媒体批判导论(第2版)》向技术与文化哲学及其历史领域拓展研究视野,全面介绍新媒体研究之起承。 扎根于英国媒介与文化研究的批判方法之中,本书融合视觉文化、媒介与文化史、媒介理论、媒介制作、哲学与科学史、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知识全面、综合且开放,是其研究新媒体的方法。 本书版已被全球很多大学选为课程核心读物,被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者所使用,是这一学科的师生必不可少的一本手边书。
李彬所著的《传播符号论》一共六章,犹如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乐章是“导论”;第二乐章包括“语言与符号”和“结构与符号”,涉及前述三个层面的符号构成问题;第三乐章是“符号与意义”,论述符号的意义问题;第四乐章包括“文本与诠释”和“话语与权力”,围绕符号的解释而展开。
韩天衡的名字,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艺坛上一直是响亮的。可以说,他的艺术视野遍及篆刻、书法、绘画、鉴赏、收藏、教育、公益等诸多领域。起步之早、范围之广、影响之远。 而且,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他的篆刻奇崛、瑰丽、多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赞誉“为现代印学开辟一新境界”,是公认的当代印坛一面高举的旗帜。其书法、绘画皆能深入传统、相互融通、变化气质,又极见个性创新。他理性思考、精于思辨,对篆刻史、书法史、绘画史皆有自己的见地与发想,并将这些经验与心得转化为“传道授业”的教化能量,春风桃李,泽被四方。 韩先生从年轻时就致力于书画、杂件艺术品的收藏。非以“增值”想,只是出于热爱、学习的初衷。而这些当年用工资、津贴、稿费一点一点购得的“旧物”,在今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国宝”。难
信息服务是信息管理领域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信息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信息服务设计与管理》专门针对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从“以用户为中心”思想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信息服务的基本理论、方法、过程,并对信息服务研究和实践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充分引进。《信息服务设计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服务产业环境概述、信息服务及其服务产品、信息用户研究、信息需求分析、信息产品设计、信息服务体验设计、信息服务传递设计、信息服务管理与控制、信息服务营销、信息服务实践与发展。各章节均辅以丰富案例,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深化理解。 《信息服务设计与管理》可作为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电子商务等相关(本科)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的有关人员学习参考。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手册(纪念中国媒介素养研究20年系列著作)》是张舒予率领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的年轻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历经8年时间持续坚持编写并不断补充完善的资料性作品。前后有三届4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梳理和编写工作,利用各种信息途径对世界范围内“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相关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学者、出版书籍、外期刊、网站平台、相关课程及在线课程等方面资料做了全面梳理,为外相关研究学者和广大爱好者提供丰富的资讯信息。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手册(纪念中国媒介素养研究20年系列著作)》是张舒予率领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的年轻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历经8年时间持续坚持编写并不断补充完善的资料性作品。前后有三届4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梳理和编写工作,利用各种信息途径对世界范围内“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相关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学者、出版书籍、外期刊、网站平台、相关课程及在线课程等方面资料做了全面梳理,为外相关研究学者和广大爱好者提供丰富的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