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系天津外国语日语学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精选与会者的论文36篇,内容涉及各学派翻译理论的引进及适用的翻译文本案例分析、日汉各类文体互译的技巧与策略探讨、翻译教学改革与翻译人才培养、时政翻译与外文编译等,为日语教学和日本学研究学界提供了十分宝贵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的成果分享。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有影响的翻译学派,被称为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劝旅,也是当代世界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该书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渊源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对其不足进行了深刻论证,对翻译界对该派理论的模糊认识进行了澄清,在此基础上,对该派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和运用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论述。对中国翻译学的发展以及翻译教学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俄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力求理论结合实践,突出教学中的“疑难”,侧重阐述俄汉语言在词汇、语法、修辞、语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对其的翻译转换。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俄语广告标题中谚语的变异与翻译,以及苏联解体后某些新的语言现象等。
这本集子收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所发表的讲话和文章,其中有些论点和部分例证有所重复。为了保持发表时的原样,除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和删节外,未作重大修改。我长期从事政治论著和文件的英译工作。空隙间,想从大量翻译材料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多少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希望能对有志于翻译工作,特别是汉英翻译工作的青年同志有所启发。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列宁在他的《黑格尔一书摘要》中指出:“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现实性品格。”英国有位翻译学者也认为:“翻译中的例句往往比翻译论点本身更有意思。”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目的语国家文化成为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翻译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却存在完全忽视外语学习者的本土文化教学的现象,造成“本土文化缺失”。本书研究翻译教学中本土化身份的重构策略,分别从思想认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师、教材、考试等几方面探讨本土化身份的重构策略,涵盖跨文化交际学与翻译教学、翻译教学中本土化身份重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其基本原则和策略等内容,以解决目前本土化文化在翻译教学中被边缘化的问题。
本书是一本语言学研究著作,讨论语言与时间的关系,透视经验世界里的时间观念如何投射到语言世界里,探明时态、体态等概念。然后分析了英汉时体的各种类型(过去时、现代时、完成体、进行体、完成进行体)以及相应的汉语翻译策略。
蔡力坚等的《英汉实意翻译案例讲评》不深究翻译及译学的渊源,不分析比较各种流派及译论,而仅从实用角度讨论如何运用实意翻译的基本理念指导翻译实践,通过翻译误区分解(词义误区、文法误区、结构误区、文辞误区)和综合剖析(按内容分类),帮助翻译工作者避开陷阱,摆脱束缚,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翻译学的入门教材,广获欧美高等院校采用。全书综览现当代重要的翻译学说,加以阐释和评议,更辅以逾八种语言的文本为解说。每章专述一个翻译学议题,各章又互相参照,层次分明,包括: 主要观点及术语表 小结 剖析与讨论 研讨要点 个案研究 中文版另附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及补充读物 本书各章均由任教于各高等院校的翻译学教授及博士译成,译文准确忠实,并照顾到中文读者的研习需要,适量保留外文原文,俾便查考。 芒迪的著作为[翻译研究]这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拍了快照,清楚而精辟,形象鲜明,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该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研习翻译学的师生都极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