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理论是约翰,彼格斯和凯文·科利斯教授以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纯理论性的概念,是不可检测的,称为“假设的认知结构”(hypotheticalcognitivestructure,HCS);而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SOLO)。因此,尽管很难根据皮亚杰的分类法认定学生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但却可以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SOLO分类理论目前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科学、数学、地理、历史和语言等学科的考评上。
本书梳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几所有代表性的大学的通识教育的现状与特点;阐述俄罗斯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特点;对中俄两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深入比较与分析;展望全球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终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本书着重阐述了大学通识教育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积极参加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让学生明白他们自身必然是某种艺术、观念、价值传统的产物,而且将参与到该传统中;让学生有能力对社会变革做出积极地带有批判性、建设性的回应;让学生理解他们的所言所行的伦理维度等内容。
《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主要对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因素开展研究。在学生层面上,分别研究了阅读态度、参与度、学习策略和阅读策略对成绩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还研究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移民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在学校层面上,分别研究了入学、分组和选拔,学校管理和资金投入,家长施加的压力和择校,问责制度,学校自主权,学校资源(人力的、物力的和教育的)等6组因素的单独作用以及他们的共同作用;还研究了学校总体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学校成绩的影响。
本书以“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为选题,在研究德育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此外,本书内容还涉及德育教育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制度和决定因素等。德育就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