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字阴允,人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禅符二年(一○○九),卒于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享年五十八岁。洵出身寒微,少喜游荡,年已壮犹不知书,其父苏序亦纵而不问。年二十七始大发愤,然屡试不中。嘉佑初挈二子入京,以雷太简、帐方阵荐,得识欧旸修,为座上客。修称其文有厚之风,并荐陶于朝。修知礼部贡举,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第。自是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苏氏文章辽擅天下。以修举荐,朝廷两次召陶试策论于舍人院,陶辞不就,遂除洵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以陶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舆陈州项城令姚辟阳令眺辟共主修撰。书戍,方奏未报,赍志以殁。苏洵一生著述甚富,有藩蕴一百卷(舆眺与合修)、谥法三卷、易传十卷(未完稿,后由苏轼续成)、皇佑
本书是《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系列之一的《唐集叙录》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玉川子诗集》、《李文饶文集》、《章孝标诗(附章碣诗)》、《沈下贤文集》、《朱庆余诗集》、《樊川文集》、《李义山集》、《会昌进士诗集》等内容。
一、本書考述對象,原則上為唐前別集。雖人唐而傳統視為唐前者,亦人列。如沈婺華之《沈后集》,沈后虽唐贞观初尚存,然世以陈后主皇后视之,故予敘錄。有爭議而難以確定者,亦人列。如《隋書.經籍志》著錄陳沙門《釋嵩集》六卷,釋嵩或即為由南北朝入隋進而人唐之釋慧。嵩,然難以遽定,亦加敘錄。 二、人選之集,盡量按照作者卒年確定其所在朝代,並以此為據,確定其別集所在朝代。如《陶淵明集》,依《隋書.經籍志.》歸人南朝宋,而不依傳統習慣歸人束晉。又如《蕭琮集》,《隋書。經籍志》歸其集於梁,其人實已人隋,故本書不依《隋志》,而徑歸其入隋:但開國帝王(或類似情形)之集不循此例,一般置於其所創朝代之首。如曹操為漢人,《魏武帝集》置於魏;司馬懿為魏人,《晉宣帝集》置於晉. 三、一代之中,諸集编次大致以時間為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共收录周朝至南朝梁七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余篇。该书以其搜罗宏富、裒英集粹的特点而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重,一度成为士人的和书。为了方便读者,达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目的,本书对《文选》原书进行了“二次遴选”,舍去了部分文采和影响,稍逊的篇章,保留了最脍炙人口的精华之作,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详细注释,并对原文的艺术性、思想性加以精当的评析。 《文选》以其搜罗宏富、裒英集粹的特点而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重,一度成为士人的和书。民间很早就流传着“《文选》烂,透才半”的谚语。人们竞相研习、笺注《文选》,以致形成一项专门的学问——“文选学”。依今天的眼光来看,《文选》所收作品很多,难免有浩繁芜杂之嫌。
一、本书以现存最早的宋绍兴八年(1138)广川董弅刻本为底本,校以明嘉靖十四年(1535)袁襞嘉趣堂刻本,在保留宋本原貌的基础上,对存在讹误的字句稍作改订,原文中有明显错误者加圆括符(),改正及增补者加方括符[],校语则以脚注出之。 二、刘孝标注文引援详确,向与正文参行,今一仍其旧,同样以影宋本为底本,与袁本对校,俾使读者尽窥宋本全豹。标点符号及校语例同正文。 三、本书自历代《世说新语》评点本、补本、续仿本,及笔记、目录、序跋、论著等文献中辑录《世说新语》评点数千条,二十余万言,总评置于正文之前,条评放诸各条之后。如对正文或注文加以评点,则在正文或注文之后以。标示,说明。前文字有评点;如对整条加以评点,则在此条之后以。标示;同一位置如有多家评点则不再重复标明,读者可参酌。 四、本书收
《儒林外史》是晚清谴责小说之一,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种清末以来对此书的评点,融于一书,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是公认的我国古代杰出的戏剧作品之一。它自问世以来,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评点,其中以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评点本最为,也最有影响。金评本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读者深入理解欣赏这部剧作的精髓所在,有很大的帮助。为满足读者在这方面的需求,此次整理出版金评本《西厢记》,特搜求荟萃数百年来与之相关的珍稀版刻插图,使图文互动,以期给读者在阅读时带来更多的审美关照。 这个评点本自问世后,海内,数百年间在各本《西厢记》中重版极多、流行甚广、影响巨大,成为无数读者最为熟悉喜爱的版本之一。在金评《西厢记》中,金圣叹从审美的视角,对《西厢记》的构思技巧、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批评,均有独到的见解,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欣赏这部剧作的精彩所在,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艺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在我国很早就被广泛地运用在祈祷雨晴,驱逐邪魅、祈求福降、哀悼死亡等方面,而以哀悼亡逝者为主。本书所收祭文也以哀悼逝者为主。祭文在写法上具有的格式,一般以有韵的四言为正体,其他为变体。这种文体发展到后来,正体和变体交互使用,其中变体的使用更为灵活,成为主要的文体。这本书中所选的祭文,正体和变体的两种文体也都具备。
本書原屬我社『兩浙作家文叢』的一個品種,為豎排簡體本。今改為豎排繁體本,列人『浙江文叢』予以重刊。 此次重刊,我們主要訂正了原書一些明顯的疏漏。本書輯校者胡雪岡先生年近九十,仍不辭辛勞將書稿細緻校讀一遍。本書增補的高則誠佚詩三首、佚文二篇和數則傳記资料,即是他校讀後的顯著成果。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 此蜀刻本二卷,流传至稀少,元明清三代又为官府和藏家所秘,学者无由得见,以为亡佚。
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浙江台州黄巖南塘(今屬温嶺》人。南宋晚期江湖派的重要作。 戴氏生存於南宋末年偏安之時,長期浪遊江湖,見聞頗廣,獨工於詩。嘗登陸游之門,主張詩作內容應有益於人生,反對單純的『流連光景』其詩篇多抒發愛國傷時、關切民牛疾苦之情。風格正大醇樸,清健俊爽,天然淡雅,自成一家,在宋代文學史上有地位。 《石屏詩集》,在宋代曾多次編選刊行。明弘治間,以家藏抄本,重加校勘編定為十卷本,後收入《四部叢刊續編》。另有清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州叢書甲集》本、 《兩宋名賢小集》本、 《南宋群賢小集》本、《宋詩鈔》本等。本次,據弘治本為底本,並參校他本進行整理。書後附錄有其父戴敏才《東皋子詩》及族人的詩篇二百多首。
時代變遷,經典之風采不衰:文化演進,傳統之魅力更著。古人有登高懷遠之慨,今人有探幽訪勝之思。在印刷裝幀技術曰新月异的今天,國粹綫裝書的踪迹愈來愈難尋覓,給傾慕傳統的讀書人帶來了不少惆悵和遺憾。我們編印《文華叢書》實是為喜好傳統文化的士子提供精神的享受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