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选集(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著名学者吴则虞先生的遗稿,著于1957年,原名《稼轩词选注》。此书注释穷本溯源,广征博引,堪补其他注本之遗失缺漏。除注文外,此书列校、笺、评、释、附等项。释文不仅从词作内容、特色、作法上层层剖析,且间有考证,不时发前人之所未发。辑有历代评述辛词之《词话》,并著《辛弃疾年谱》、《稼轩词版本考》(包括《稼轩词版本系统源流表》、《稼轩词主要各本异同简明表》)。
本书初稿为作者硕士论文的附录,撰写于1984年,后经增订成书。戴叔伦诗集至宋元间已散佚,今传之本以明铜活字本唐人诗集为最早,盖为明人所辑,其中可靠作品极少。后出的各种丛书、总集沿袭其误,讹入大量伪作。胡震亨编《唐音统签》发现戴集混入元代丁鹤年、明代刘崧诗,遂加以考证,删除伪作。《全唐诗》本搜辑戴诗最多,达三○四首,然未吸取胡震亨考证成果,复明本窜滥旧观。本书鉴于戴集窜伪情况之复杂,比勘今传各本,广考唐宋元总集、选集,在岑仲勉、傅璇琮、富寿荪诸先生的考证成果上,续考出混入戴集的部分唐至明人作品,从而论定伪作56首,见于唐宋元文献的可信之作148首,真伪难以断定之作60首。根据这一甄别结果,本书将现传戴叔伦作品厘为编年、不编年、备考、伪作四卷,并对前两卷做了文字校勘、语词训释、本事及写作年月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诗歌是当时文学的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亮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时至今日,在众多选本中,以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一出便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世称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孙洙鉴于当时通行诗歌选本《千家诗》“工拙莫辨”,因此决定编辑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编成《唐诗三百首》,以“蘅塘